(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 一、大學之淵源 1、希臘大學之追憶 西方希臘羅馬之傳統,乃追憶、詮釋後接上的。大學在形成時,此一傳統本不存在,乃是由修道院之教育系統逐漸發展來的。 2、基督宗教的經院教育 (1)形成 凡信教的修行者,都要履行誦讀、搜集圖書和摹寫抄本等各項職務,故各道院中均有學校。到九世紀,差不多所有道院又都設學校教育附近兒童。 其課程常定八年或十年卒業,兒童十歲左右即得入學,但在十八歲以前,不得為該教派之正式人員。其後對於那將來並不欲入其教派的,亦一體看待,准其入學,名曰外生,有別於那些預備將來做修士的自己人。 (2)修道院教育之性質 當時道院教育,雖亦注重學問和知識,但主要是對身體的訓練和約束,以造就修行者。其方向,是一種避世的生活。修行者入院時都要宣誓,例如說:「我,兄弟(姓名)為法蘭西聖德尼(St. Denis)道院一謙遜之修行者,於巴黎之主教治域中,謹以上帝、聖母瑪利亞、聖德尼、聖比納特,及其它各聖徒,與本院方丈等之名義,當眾宣誓,願永守服從(Obedience)、貞潔(Chastity)及貧窮(Poverty)之誓言。」 由這證詞,即可知修院教育純粹是為了求解脫,所以反對普通社會人士的三種基本義務 — — 忠於國家、愛護家族、謀未來之生計。故這種教育可說是反社會的(Anti-social)。 (3)課程 然其課程卻借自異教。五世紀初,曾有一本討論神學七藝的小書,名叫《菲洛羅支與穆喬禮締婚記》(De Nuptus Philologioe et Mercurii)。以寓言小說形式,敘述神穆喬禮與菲洛羅支結婚,對陪嫁的七位伴娘 — — 葛朗瑪(Grammatica)、特亞樂(Dialectica)、勒陀利(Rhetorica)、喬墨脫利(Geometrica)、亞利脫墨特(Arithmetica)、亞斯脫洛諾美(Astronomia)及哈摩尼(Harmonia),各敘其來歷,並說明她們代表的學科。可見這時一般基督教徒已覺得這種異教課程很可供自己研究神學之用了。 聖奧古斯丁曾說此等學科乃沿襲自埃及人。其實直接來源可能仍是希臘。希臘柏拉圖曾分諸學科為兩部:初級的為體操、音樂演奏與學習字母;高級的為算術、幾何、音樂原理與天文學。到了羅馬時期,慢慢又和哲人學派(Sophists)實用的學科(修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