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標籤的文章

龔鵬程談鄭孝胥:渾身是打

圖片
  (圖片作者 陈文 from 上海 https://flickr.com/photos/74271319@N06/19415725842 / CC-by-2.0) 鄭孝胥,近代名人。曾任偽滿洲國總理,故罵名滿天下。而善詩,詩名亦滿天下。有《海藏樓集》,世稱海藏樓主。以下統稱鄭海藏。 俞大綱《寥音閣詩話》述散原評海藏詩曰:「渾身是打。」「打」係湖南土語,謂如演拳術者,勁道發足也。海藏擅技擊,能逾牆超屋,故散原如此說,並以此喻海藏詩。

文人畫的形成

圖片
  ( 宋范寬谿山行旅圖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CC BY 4.0  ) 真正文人畫的出現,應該從宋代講起。 宋代歐陽修、蘇東坡是文人畫的提倡者。他們有詩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蘇東坡《與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論畫不以形似為重,就突破了我們原來繪畫觀念中對物象的刻畫。不完全刻畫物象,才有「神似」這一說法。 東坡還有一首長詩,比較吳道子與王維,推崇王維的畫超越了畫工。這個評價對後代有重要的影響。論畫不重形似、不重畫工之畫,而是要學習王維這樣的詩人畫。所畫形象可能甚是簡略乃至不像,但是意境高遠,可以超越一般畫工的境界,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文人畫。

文學作品就要「文學正確」

圖片
  (Photo by  Monty Allen  on  Unsplash ) 一、語言美的研究 五〇年代開始的現代文學運動,其實是對五四運動的再革命。 如瘂弦即曾指出:新文學運動時期,很多以白話寫詩者,並不純粹為了創造詩藝,而是從事文化改革的運動,以此散播新思想。三〇年代,抗戰,詩更成用為救亡圖存之工具,不允許在戰火中精琢詩藝。四〇年代,標榜普羅與進步,詩人成為了無產階級的旗手。五〇年代臺灣詩人才開始展開「文學再革命」,迎接西方各種技法,進行詩語言之試煉。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