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蘇東坡」標籤的文章

我得光明月,來謝蜀山情

圖片
  (Photo by  Caleb Fisher  on  Unsplash ) 近中秋矣,家人疫隔于四海;擬與學生同慶,學校又防控學生不能出,乃思如昔年中秋獨登泰山故事,自往對月。 唯玉皇頂桃花峪甫遊覽之已,故當別尋名山,恣我遊心,並度佳節也。以是遂飛成都。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來迎,宴于都江堰海棠苑。花木扶疏,泉激石潤,蓋雨後山川出雲之時。雲由岫起,山乃如城,浮於天半。

我還在不合時宜地把玩蘇東坡

圖片
  (明崔子忠畫蘇軾留帶圖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CC BY 4.0 [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11010 ]) 之前曾寫文章呼籲別被學術論文綁架了生活。 如何不被綁架?寫論文只是生活中一件事,不是全部,更不是生活本身,故寫論文之外,還要能得生活之趣。這不是說就要「拋了書卷去尋春」,而是說即使仍在讀書寫文章,也不能被生活綁了架。 例如古人寫詩話作筆記,是記一點好玩的事、有趣的知識點、忽然的會心處、乃至閒談諧謔之可憶者。後來學究們卻把它變成寫論文的準備,彷彿工程作業中收集材料、做卡片。久而久之,學者便不會寫札記了,札記一體亦亡。

文人畫的形成

圖片
  ( 宋范寬谿山行旅圖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CC BY 4.0  ) 真正文人畫的出現,應該從宋代講起。 宋代歐陽修、蘇東坡是文人畫的提倡者。他們有詩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蘇東坡《與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論畫不以形似為重,就突破了我們原來繪畫觀念中對物象的刻畫。不完全刻畫物象,才有「神似」這一說法。 東坡還有一首長詩,比較吳道子與王維,推崇王維的畫超越了畫工。這個評價對後代有重要的影響。論畫不重形似、不重畫工之畫,而是要學習王維這樣的詩人畫。所畫形象可能甚是簡略乃至不像,但是意境高遠,可以超越一般畫工的境界,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文人畫。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