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經學」標籤的文章

龔鵬程談康有為的書法史觀:復古即解放

圖片
 我國近代有關書法理論的著作,自以包世臣《藝舟雙楫》為巨擘,包氏書撰刊於清道光末年,約四十年後,則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出,掩脅千古,獨標赤幟,在書法界造成了極大的震撼。 王壯為先生曾說他們這兩部書,「對於清中葉以來,尤其是近代書法風氣,影響之大,無與倫比;直至現在,凡對書法稍能感受稍能觀賞的人,偶有議論,必不能離開他們兩家的說法。」 這個論斷,固然毫不誇張,可是,我們則更以為:這兩本書之重要,不只在書法界,它們在思想史上也有極特殊的意義和地位。 可惜近來對這兩本書的研究,非常寥落,不僅在書法藝術方面,尚少抉發;研究包世臣和康有為思想學術的學者,也幾乎完全忽略了這兩本名著。這種情形,跟它們的影響比起來,實在有點讓人難以理解。

為《文心雕龍》慶祝新生

圖片
  ( Image by moritz320 from Pixabay  ) 《文心雕龍》這本書不用介紹,抱著它亂誇「體大思精、空前絕後,是中國文學理論的巔峰」的人不可勝數,各種研究書刊論文也車載斗量,號稱「龍學」,許多人靠它吃飯。 但其實目前的水平還沒脫離識字階段。比如明朝大批評家鍾惺讀《銓賦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招字於楚辭」時,對「招字」這兩個字特別欣賞,打了好幾個圈,並加批語道:「招字句亦佳」。實則招字是拓宇之誤。

經學釋義,眾妙之門

圖片
  (Photo by jordan duca on Unsplash ) 經學,是我國文化、學術的根本,但自辛亥革命成功以來,就被蔡元培給廢了。學生從此不再讀經、學校也沒有經學這個學科、更不開經學課程。談起經學,輒聞一片罵聲。 2003年我倡議辦經學研討會,由臺灣佛光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合作。誰知我人都率隊到了清華,李學勤先生才來夜訪,說經學現在還不能辦會,我們改名開吧。隔了兩年,始由香港、臺灣、新加坡再跟清華合作,開成了「第一屆」經學研討會。可見破冰之難,真是點滴在心。一一幸好,這些年乘著傳統文化復興的東風,經學已是人文學術最新的熱點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