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正體字」標籤的文章

顏真卿問正

圖片
Photo by  Echo Grid  on  Unsplash  早期中國文字非常複雜,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就不統一。後來秦始皇號稱統一了,全國可以「書同文」,而其實同時仍有多種字體。《說文解字》說:「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這些字體都是正式的,同時存在。 不但如此,還有許多人像倉頡那樣再造著字。如程邈造隸書、杜伯度造章草書、王次仲造八分書之類。以致到了唐朝,韋續只好寫了一本《五十六種書》來記錄它們。 五十六種書體,花樣繽紛,異彩紛呈,真是蔚為大觀。 可是也有許多人為之頭疼。他們認為:文字作為抒情記事之工具,自然是愈簡便愈好,造出那麼多種字體出來,又不好認又不好寫,有何必要? 主政者恰好也是這樣想的。推行教育、選拔官吏、告示政策,文字都愈單一愈好,所以看到字體猥雜便頭疼,巴不得立刻統一。 秦始皇就要統一,後世統一的工作也仍繼續在做著。 東漢靈帝熹平首先從經典文字著手,下令校正,並派蔡邕把《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四十六塊石碑。立在太學,供天下傳抄。這《熹平石經》是中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用隸書寫成。大約是取便流通,故不像許慎那樣獨重古文訣篆。 可是,不久之後,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的《正始石經》就不然了。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故又名《三體石經》。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第二部石經。 到唐文宗開成二年又刻了一部,稱為《開成石經》。都用楷書,包括《周易》九卷,《尚書》十三卷,《毛詩》二十卷,《周禮》十二卷,《儀禮》十七卷,《禮記》二十卷,《春秋左傳》三十卷,《公羊傳》十一卷,《谷梁傳》十二卷,《孝經》一卷,《論語》十卷,《爾雅》三卷。 《開成石經》的前身,是唐代宗大歷十一年國子司業張參的《五經文字》。 據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云:「大曆中名儒張參,為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講論堂東、西廂之壁。積六十餘載,祭酒皥博士公肅再新壁書,乃析堅木負墉而比之。其制如版牘而高廣,背施陰關,使眾如一」。 可知《五經文字》初書於太學的屋壁,其後易以木版,後來又改為石刻。經書文字的楷書寫法自有《五經文字》以後才有了一定的準繩。所以這本書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極大的作用。 接著,唐文宗開成二年唐玄度奉...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