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文化」標籤的文章

龔鵬程先生為《四庫全書》茶典題序

圖片
清修《四庫全書》譜錄飲饌之屬,於茶,僅收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蔡襄《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熊蕃《北苑貢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陸廷燦《續茶經》八種。    夫茶飲始于神農,其後風行九州,歷代茶譜茶笈凡百數十種,而甄錄於《四庫》者,不過爾爾,何其廉也?然一代鴻編,但撮英華。斯所謂經、斯所謂典,何必陳陳相因、細大不捐哉?茶書雖多,即此已足。觀瀾索源、揣本探末,茶藝大要,具於是矣。    考茶出於南國,而飲非南人所獨。水厄酪奴之對,一時口談而已。其實《爾雅》早經著錄,晏嬰或云飲之,則春秋戰國當已通行,巴蜀荊揚吳越間尤盛耳。   厥後南風北漸,入唐而茶席茶寮遍地矣。《封演聞見記》云:「自鄒齊滄隸漸到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遠近,投錢取飲。」唐史則載:常魯使西蕃,烹茶帳中。蕃人問何為者?魯曰:滌煩療濁,所謂茶也。蕃人曰:我此亦有。命取以出,指曰此壽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可見蕃漢同風已久。 嗣後茶馬互市,貿易愈廣。西極流沙,南渡重洋,為世界第一飲品矣。 傳播既廣,飲法自異,各因風土人情。故陸羽《茶經》已云「飲分觕茶、散茶、末茶、茶餅茶者,乃煮乃熬乃煬乃舂,持予瓶釜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種種不同。 今之言茶者,或以觕茶、散茶、末茶、餅茶、煮茶、熬茶、舂茶、泡茶分隸不同時代,以說流變,誤地理為時序。 或獨沽一味,風雅自鳴。不知滋味本於土宜、甘醎調諸時尚,茶葉蹁躚,周濟唇吻,初無定格也。 況夫石花散芽、紫筍神泉,物性或殊,水理非同,制茶供飲,豈可一律?語稱異量之美,人貴博通之趣,飲茶之道,可以養德,君子處之可入道矣。 且夫神農以來,頗以茶為藥。謂其消滯釋壅、調神和內、少眠弗懈、利水通津,故仙家以之煉養,佛氏以之祛魔,漱芳味清,用資精進,而常民亦輒以代益湯劑。斯雖與文人高士徒矜清韻者異致,然禪趣仙風,適足翼扶文氣、翊贊詩畫,烏可以小覷哉? 至於茶稅茶貢,事涉國政。唐德宗時始徵茶稅,以迄於今。茶馬之市,則回紇常驅名馬市茶而歸。後亦相沿成俗,以應吐蕃契丹蒙古各處之需,甚且海舶通市于波斯天竺歐羅巴。故茶者,內為國庫所關,外為安危所繫。 貢茶自周已有,《華陽國志》稱「武王伐紂,蜀中納茶為貢」者是也。後亦因之,至唐乃成定...

演講:後傳統中國 20230328

圖片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

圖片
新加坡國立大學 2023年3月17日14:00~16:00 《宗教文化與民間社會》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 2023年3月17日19:00~21:00 《詩歌傳統與現代的內在融合》 新加坡同安會館 2023年3月18日14:00~16:30 《新加坡的道與術》 https://weibo.com/1227360493/MuiK86ZnR?fbclid=IwAR0hs36dbvTr1jboJwelfqUStWdAoNThvNiir5cwPyVLL2ZC5W9E5UoYfas&type=comment#_rnd1677117229151

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入選「絲路書香工程」

圖片
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入選「絲路書香工程」。近日,2022年度「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專案陸續公佈。 「絲路書香出版工程」是中國新聞出版業唯一進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專案,旨在推動外向型優秀出版物翻譯出版。本書被選入之理由:獨闢蹊徑,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體氣、飲食、男女、家庭、社會關係、天人關係、歷史意識、思維模式、感性世界、德業擔當、文化實踐等各層面,說明古代文化在這些方面如何處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與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較中,又顯示了什麼型態、有什麼優缺點。對於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現的一些誤解,則正本溯源,說明其致誤之由來。對華夏文明在現代變遷異化後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許。 https://www.sohu.com/a/585247128_121124389

龔鵬程 ✕ 羅伯特.弗魯|多元化會不會造成文化混亂?

圖片
  (Photo by Gabriel Varaljay on Unsplash ) 龔鵬程對話海外學者第五期:在後現代情境中,被技術統治的人類社會,只有強化交談、重建溝通倫理,才能獲得文化新生的力量。這不是誰的理論,而是每個人都應實踐的活動。龔鵬程先生遊走世界,並曾主持過「世界漢學研究中心」。我們會陸續推出「龔鵬程對話海外學者」系列文章,請他對話一些學界有意義的靈魂。範圍不局限于漢學,會涉及多種學科。以期深山長谷之水,四面而出。 Dr. Robert Frew(羅伯特.弗魯博士) 羅伯特.弗魯博士(Dr. Robert Frew)畢業于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主修物理學,後又在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取得藝術政策與管理學的博士學位。他主要研究創意產業中的盈利與非盈利機構,聚焦文化藝術機構中的管理與領導力問題,並提出了英國主要藝術資助的新型方案。他是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會士(Fellow of 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也是特許全球管理會計師(Chartered Global Management Accountant)。作為一名財務管理專家,他是許多組織的管理顧問,並在英國、南部非洲和土耳其幫助許多企業起死回生。他的國際職業生涯跨越了諸多領域,包括航空、廣播、休閒、媒體、黃金開採、石油勘探和國際貿易。他也是一名政治活動家,同時是英國保守黨外交和聯邦委員會的成員(Member of the Conservativ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Council)。

城堡圍塢的故事

圖片
  (福建土樓示意圖/該圖片由 庆锋 张 在 Pixabay 上發布) 在福建漳州,東臨台灣海峽的漳浦縣,玳瑁山和丹灶山之間,有個小盆地。說是盆地,其實仍是丘陵,布滿烏石,林野縱橫。偶有一二聚落,均掩於磐石與林莽的坳隙裡。 據說一九八二年,其中一個聚落趙家堡東面石山上,有塊占地一畝多的巨石,忽然發出巨響,升起一股青煙,炸成九塊。全鄉震驚,不知主何吉凶。 接著,西邊一個池塘裡發現了一種新植物,農業局派人來調查,確定為野生水稻,為全省第一次發現。依古代祥瑞說來看,此乃「嘉禾」,頗為吉利,科學上也很重要,故中科院遺傳所的專家立刻南來調研。

美人如玉待雕琢

圖片
  (Photo by  Conscious Design  on  Unsplash ) 教師節兩岸不同一天,但無妨,紀念老師本來也不限於一天。 我是一九七三年考進臺灣淡江大學德文系的,入學後轉中文系,治經史之學。在詩方面,除了王甦老師的《詩經》、傅錫壬老師的《楚辭》、傅試中老師的《詞曲選》等課之外,還另有些其他的經驗。

零增長才有未來

圖片
  二十世紀前半,現代化,在全世界都氣勢如虹,沛然彷彿莫之能禦。要把一切傳統、前現代的東西全部清掃進歷史的垃圾箱裡。 可是二十世界下半場,這氣勢就弱下來了,「現代」和「傳統」開始重新要商量一下它們的關係。 本來強調傳統與現代不兼容的二元對立模式,逐漸調整為動態連續模式,從「傳統與現代」轉成「從傳統到現代」 — — 傳統從阻礙現代之物,變成可以轉換以適應於現代,甚至可以是有助於現代發展之元素。

道教研究索引

圖片
  (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 BY Brookqi ,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影響近代中國學者甚大的韋伯(M.Weber),在他《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書中曾說:在中國「巫術,從未被偉大的救贖預言或本土的救世主宗教所取代。只產生了一部分類似古希臘的神秘儀式、部分類似於奧菲斯教(Orphics)的救贖宗教意識的基礎。此種宗教意識在中國,比在希臘更強烈,但一直保持著純粹巫術的性質。道教不過是個巫師的組織」。 據他的了解,道教就是以巫術性、儀式主義、冥想、秘法傳授等所構成的非理性團體。 這個團體,除了維持巫人傳統、散布鬼神思想之外,它「與理性的規律生活(不論入世或出世)之間,不僅無路可通,其巫術還必然成為理性發展最重要的障礙」。其教義乃以神秘儀式之治療術、煉金術、長生術等所構成。故除了巫術之外,「道教沒有自己的『精神』,是巫術而非生活態度(Lebensführung)在決定人的命運」。

龔鵬程 ✕ 伊薩克.內里|以合作,走出研究者的舒適區

圖片
  (Photo by Cody Engel on Unsplash ) 龔鵬程對話海外學者第一期:在後現代情境中,被技術統治的人類社會,只有強化交談、重建溝通倫理,才能獲得文化新生的力量。這不是誰的理論,而是每個人都應實踐的活動。龔鵬程先生遊走世界,並曾主持過「世界漢學研究中心」。我們會陸續推出「龔鵬程對話海外學者」系列文章,請他對話一些學界有意義的靈魂。範圍不局限於漢學,會涉及多種學科。以期深山長谷之水,四面而出。 (伊薩克.內里 (Izaak Neri)) 伊薩克.內里(Izaak Neri):2005年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理論物理學專業。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理論物理學博士。 2010年至2018年期間,先後在法國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分子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複雜系統物理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Physics of Complex Systems)擔任博士後。 2018年任職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簡稱King’s或KCL),為數學系博士生導師。 龔鵬程:我對您的學經歷其實很好奇。遊走於比利時、法國、英國,一直都在最古老又最優秀的大學讀書、教書、做研究,這可能是我們學界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呀!其次,您讀的是理論物理學,但後來又做分子細胞生物學與遺傳學研究,現在則在King’s教數學,跨度有點大。不過,我知道蒙彼利埃大學在數學領域也很厲害,中國近代數學先驅熊慶來當年即在該校求學。所以數學也許是條線索,您能不能由此談談個人的興趣及學術方向? 伊薩克.內里: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過數學方法來理解複雜的系統,諸如神經網絡、活細胞和生態系統。 這些系統由許多成分組成,這些成分以一種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而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又常被描述為大型網絡。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理解這些網絡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影響複雜系統的動力學。 例如,人類大腦約由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都通過信號與約10000個其他神經元相互作...

尋找齊天大聖

圖片
  (Photo by Brian Walworth on flickr CC BY-NC-ND 2.0) 「齊天大聖孫悟空」,在近現代是一個專有名詞。但也可拆開,只說齊天大聖,人人都知指的是孫悟空;說到孫悟空,人人也知是那齊天大聖弼馬溫。齊天大聖,更可簡稱或暱稱:大聖。電影《大聖歸來》《大聖》等等,講的無疑都是孫悟空。 一、誰是齊天大聖? 但常識有時經不起推敲,早期齊天大聖並非專指、孫悟空之名也是後起的。

若有人兮山之阿

圖片
  (該圖片由 niyosstudio 在 Pixabay 上發布) 現世有鬼,古亦有之。但上古時期,人死稱鬼,謂其歸於塵土。故鬼者,歸也。死去的祖先都被稱為鬼。 甲骨卜辭所示,祭祀時除了上帝、日月山川風雨雲雷諸神之外,便多是此類人鬼。而所有被祭的人鬼,又都是逝去的先王先公先妣先考,人對這些祖先,敬慎恭畏,唯恐不及,當然不可能還有什麼遐想。 這種心情,也是《詩經》的狀況。三詩風雅頌,無論是里巷風謠、朝廷雅集或宗廟頌歌,均罕言及人鬼;偶爾在宗廟舞頌形容之,也是祖先功烈,應該牢記在心,或慎終追遠、勵勗子孫那一套。 鬼終於脫離了宗族與國家,不受祭饗,不求奉祀;而亦無所歸往,不入地府,依然徘徊於人世,恐怕要到《楚辭》的時代了。 《楚辭.九歌》分詠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此皆神祇。另有〈山鬼〉〈國殤〉〈禮魂〉三篇與鬼有關。 這三篇,有些《楚辭》研究者,如林雲銘《楚辭燈》就把它合為一章。這當然是因它均與鬼魂有關之故。但實際上〈禮魂〉是整個祭歌的收尾,故僅五句,等於禮成時的贊歌。所禮之魂也不僅指鬼,而是總括以上所祭諸魂靈而言。因此,真正姹鬼的,只有兩篇,一是〈山鬼〉,一是〈國殤〉。 但這兩篇,亦為不同的兩種鬼。一是進忠烈祠的,一是飄盪在山林陰晦之處的孤魂野鬼,根本不能混為一談。 〈國殤〉講的,是為國捐軀的戰士,其性質殆如《詩經.周頌.清廟之什.時邁》所謂:「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他們「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充滿了國族的、雄強的、群體的意涵。 〈山鬼〉便迥然異趣,陰柔極了,也個人化極了。它把鬼形容成一位女子,住在幽深的山林裡。花木芳馨,她的芳心也十分婉窈,含情凝睇,慕念著她所喜愛的公子: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狸,卒夷車兮結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蘅,折芳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澹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余?採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這樣的山鬼,有些注家誤以為是男性,說他...

文人書法是全人教育的基本要求

圖片
  (Photo by Levi Meir Clancy on Unsplash ) 近年推廣通識教育的朋友,常自稱是在發展「全人教育」。因為過去專家、專技、專業的分科教育,不只把人變成了「單面向的人」,還把人變成了碎片:除了手上拿著一種擅長的工具外,整個人其實皆如敲碎的石膏像,什麼也不是、不懂、不會、不能做。提倡通識,就是要讓人活成一個完整的人。 凡事若用現代語言講,都費勁,全人云云也一樣,對現代人都還得解釋半天。其實就是古人說「君子不器」的意思。

文人風月傳統消亡於臺灣

圖片
  (翻攝自網路) 一、阿扁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的臺灣陳水扁,對人每自稱「阿扁」。其支持者亦如此稱呼他,自居「扁迷」。 「阿扁」是個土語,很多底層人士都叫這名。日本據臺時期,甚至有名妓亦稱阿扁,也不乏捧場的扁迷。 《風月報》曾記載兩位,一是昭和十年(1935年)6月6日,第八號,笑花生《尋紅拾翠》欄載的新麗卿,別名阿扁,樹豔幟於稻江,後赴廈門,令愛戀者想望不已。

衣冠楚楚

圖片
(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劇照 / 翻攝自網路)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是唐代詩人王維描寫當時早朝大明宮時的景象,可以令人想像大唐聲威遠播、萬邦來朝之盛況。 借這句詩,讓我們重新思索一下中國與外邦的服裝關係。 到唐朝時,來朝的各邦,皆已具衣冠了。但在古代,中國人以衣冠為文明之表徵時,周圍之部落或酋邦卻還多在赤身裸體的階段。此語,不具輕藐之意,只在說明一種現象及跟它伴隨的觀念。

龔鵬程先生在聖彼得堡深化激情

圖片
  披閱海外唯一《石頭記》抄本。

我的遊身八卦掌

圖片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 老舍的小說,只有《斷魂槍》好。 我在倫敦,還看到英國政府給他故居安上牌子,紀念。因為《五虎斷魂槍》是英文話劇。 時代改變了,所以老舍說:沙子龍的五虎斷魂槍不再示人。只夜靜人稀時,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歎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 這一句,是我輩心聲。 濟南人也都聽懂了這句話,所以他們常替我熱情介紹老舍的武術老師馬永奎,說這就是沙子龍的原型。 青島人則說老舍在青島,常與鴛鴦螳螂派掌門毛麗泉切磋。2010年青島老舍故居成立時,該派又捐出老舍曾用過的兵器,放在館中做宣傳。 可是馬永奎是山東冠縣楊鴻修門下,乃查拳。老舍又自敘:「初習太極,繼以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兼及槍劍與對擊」。1930年,《學生畫報》記者陳逸飛去拜訪他,則看到他在練昆侖六合拳。抗戰後,談到武術,他卻只說太極。 就是小說,去挑戰沙子龍的孫老頭仍是查拳。故對於老舍跟鴛鴦螳螂的關係,我還有點存疑。 不過這無所謂,現今談俠說劍,都只是寄托情懷的事。故去年我在山東大學辦文學研討會時,就約了夜門馬炳銀和鴛鴦門姜周存兩先生來演練一番,替長年只生活於文學小圈圈的朋友們開一扇小窗。 那次會議後,我就去了英國。回到山東後,濟南武協王兆偉等人又來約酒談武。 王的雙手劍是于承惠所傳,現今發展不惡。但我以為可以從三個方向拓展,一是歷史:新創的劍法,有什麼文化和技藝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深化? 二是旁通:明清以來之劍術,都受日本之刺激或啟發,目前復原戚繼光《辛酉刀法》、程沖斗《單刀法選》、吳殳《手臂錄》及苗刀的團體很多,包括刀劍作坊、韓國人,都應該去聯繫、交流。 三是參考:戚繼光刀法得自倭寇身上的古劍術傳本《陰流之目錄》。現在這些古劍法多還存在,我《武藝叢談》即介紹了幾十個門派。但書出了二十年,大家仍不懂得參考,甚是可惜。 四是格鬥:中國劍法分禮劍、道劍、戰劍幾大體系。禮劍本於禮樂教化、道劍用以修真成仙、戰劍出於戰場,作用和技藝都不一樣。雙手劍是戰劍,要發展,就不能止於演練,必須發展格鬥,並與世界劍術格鬥相結合。 目前的全甲格鬥比賽(Full Contact Fighting in Armor),俗稱Buhurt,在古德語中專門指披掛盔甲進...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