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佛教」標籤的文章

初見《易》

圖片
  我買第一本《周易本義》時,店員不肯賣我,認為我看不懂。那時我才小學,費了些唇舌跟她講了一卦,才把書購得。 那時對《易》的感情,與一般入門者相同,就是占卜。神秘呀,好奇呀,每天拿著竹簽當蓍草,卜來卜去,什麼都占。漸就覺得太繁瑣了,改用金錢卦,至於鳥卦、米卦則無興趣。 這才知道各種占法其實多與《周易》無關,因為用的多是伏羲先天八卦。而所謂先天卦恰是後來宋朝邵雍造的。 邵氏及與之相關的河圖洛書等各種數術,《周易本義》涉及不多,須再旁求於其他。而其他的那些書,就不是一般書鋪所能提供的了。

翻香令

圖片
  (Photo by Visual Stories || Micheile on Unsplash ) 詩家比興,多用草木鳥獸蟲魚。故孔子說讀詩可以幫助人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 但為何他老先生只說草木,不說花呢? 花當然也屬於草木之一部分,然而後世論及草木,恐怕更多想到的是花。口語上說花花草草,花都在草之前。 古代卻不然,所以明謝肇淛《五雜俎》說:「古人於花卉,似不著意。詩人所詠者,不過芣苢、卷耳、蘩之屬;其於桃李、棠棣、芍藥、菡萏間一及之。至如梅、桂,但取以爲調和滋味之具,初不及其清香也」。

路過阿富汗,遙思未來佛

圖片
  (Photo by Joel Heard on Unsplash ) 阿富汗的變局,引發人許多感慨。一些是關於政治的,批美國、嘆流民、憑吊阿富汗艱難的建國史、思考是否「四川人民選擇了張獻忠」等等。一些是文化的,感慨當年此地的貴霜王朝、犍陀羅藝術、佛教文明、巴米揚大佛等等。 但總之是隔岸觀火,情感和距離一樣,似頗遙遠,尤其是不太了解,也似乎跟我們沒太大的命運相關性。

縱欲以證菩提

圖片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 宗教在淨化人心、提升心靈層次、克制欲望方面的作用非常明顯。 但宗教與欲望是個複雜的題目,各宗教也不乏順成、滿足人欲望的部分。信徒信教亦往往以求升官、發財、平安、富貴、長壽、男女姻緣和合之類為多。民間宗教、道教、天主教等,都有這類情況,佛教也不例外。 而這就會產生宗教內部的大矛盾。一般說來,宗教若不能滿足人的欲望,人就不會去信它;斷了香火,宗教只好關門大吉。可是教義上,所有宗教都要強調他的超越世俗性,否則大家去崇拜國王和商人就好,何必崇拜佛陀和大主教?

寺廟組織管理的變動

圖片
  (Photo by Madeline Ong on Unsplash ) 以傳統寺院組織型態,來談現今大陸和臺灣的寺廟,是不相應的。 大陸的情況,大家都明白,不用多說,倒是臺灣很可介紹。 原因之一,在於臺灣佛教徒人數多、聲勢大、活力充沛,為世界華人地區之冠,不能不予重視。 原因之二,是臺灣之佛寺本來與傳統佛寺頗有區別;而社會現代化以後,其發展新型態,更是疊見新貌,足以做為宗教社會學的觀察對象,對大陸的寺院發展也很有參考之作用。

藏傳佛教,借了東風

圖片
  (Southern Tibet, 綠度母像 Goddess Green Tara Seated with Hand in Gesture of Gift Giving (Varadamudra) , 1301–1400,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CC0) 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非常普遍。不但有各種觀音,還有綠度母、白度母、紅度母等等二十一尊度母的修行法門。要財得子、增福延壽,乃至悟道成佛,都有對機之法可供修習。 這二十一尊度母皆非女相。其中紅度母就叫紅觀音,白度母是白觀音,綠度母是綠觀音,名目不一,都是觀世音的化身。

金鐘罩

圖片
  (Photo by João Santos on Unsplash ) 佛教本來是不吃素的。因是托缽乞食,人家給什麼就只能吃什麼,且佛陀認為禁欲苦行並不符合中道,因此至今南傳、藏傳、東傳日本之佛教均不強調素食。唯有傳進中國以後,才發生變化。 變化之機,一因皇帝提倡(如梁武帝下令斷酒肉、唐代下令斷屠),二因外道競爭。一些民間宗教,不殺不葷,比佛教還嚴格,佛教想跟它們搶信徒,遂只好努力朝齋素的方向走。不走也不行,因為這些宗教也都奉佛,它們都吃齋了,你佛教能不吃嗎? 這些吃齋的宗教,在明清間可謂品類眾多,族繁不及備載。如明武宗時期創立的羅教,雍正間傳入浙江,名老官齋教。素食齋戒,相信彌勒轉世,流行於福建漳州泉州等處。地方官為了禁它,還曾上疏皇帝,要求嚴禁天下人闔家吃齋。臺灣的移民大多來自漳泉,許多齋堂即是齋教的底子,只不過因他們是拜佛的,一般人也就以為他們是佛教徒了。 老官齋教以外,吃齋的還有創於雲南大理的大成教,又名大乘教;創於蘇州一帶的燃燈教,又名燈郎教;創於安徽的糍粑教,燃大蠟燭,用麻糬供佛,又名三乘會,入會稱吃水,背叛叫放水;創於河北的弘陽教,講丙午丁未有紅羊之劫,又名三陽教,後分出青陽、紅陽、白陽、混元、收元等教,或以茶葉供佛;以及在華北一帶流傳的八卦教等等,多不勝數。 它們的儀式十分近似,大抵就是吃齋、誦經、作會,教義也往往相通。像八卦教,看起來應是道門,可是不開齋,不食大五葷,忌吃生蔥生蒜,以戒殺、戒盜、戒淫、戒毀、戒欺為五戒。拜無生老母,且把孔子說成是彌勒轉世。均與羅教相近。 黃天道亦是如此。其教法本是修內丹以求長生的,但一樣奉無生老母,講燃燈古佛、釋迦佛、彌勒佛那一套。教會即齋堂,由齋公齋娘主持。 即使是狐仙傳法的聞香教,後來也發展成為清茶門教,吃齋念佛,不食蔥蒜。入教者要在眼耳口鼻等處用筷子點了,再將筷子插進瓶內供奉,作為死後到陰司去吃齋的憑證。 此中最重要的,乃是前文提及的羅教。許多民間宗教均與羅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現在臺灣的一貫道、慈惠堂等。該教乃三教合一式的佛教,強調佛旨禪味,重視《金剛經》《圓覺經》《心經》,反對淨土宗。說人要回歸真空家鄉,而非超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個教,在明清間發展迅速,影響深遠,有個關鍵的原因:它把漕運水手都牽引入了教。 所謂漕運,是指對京城的糧錢供給。 因唐代以後北方貧困,故京師補給,均須仰賴於南方。...

世界進入即時性宗教時代

圖片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 凡欲興作,須明大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的發展主要是兩大動向。一是美蘇爭霸形成的冷戰架構;二是英法等殖民帝國瓦解,引發了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想要消解一切外來的政治控制與文化支配。 我國雖也解除了不平等條約,但因內戰,國共兩大陣營,分別附從美蘇兩方,而被拉進入了冷戰格局。消解外來文化支配的後殖民情境,遂無甚參與,也不太關注。 這樣,對當前的世界其實就非常隔閡,不知自己的文化自主性何在,更無法辨識未來的方向。

研究宗教史不能只從王權角度談正教與邪教

圖片
  (Photo by Evgeny Nelmin on Unsplash ) 邪教,古今中外都有。現在的情況不討論,只說說明清時期。 討論我國明清時期邪教與正教的衝突。一般論者多認為「邪教」起於白蓮。昌言彌勒下生,宣傳否定現世王權的救世主降臨預言;配合著世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以及均產的願望、長生富貴的心理期盼,故往往起事、反亂或革命,與政府不妥協。

不如吃茶去

圖片
 茶史考證,都說先秦已知有茶這種植物,甚至已開始飲用,但真正確定,卻須遲至東漢。晉張載《登成都樓詩》說:「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婿。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講成都飲茶之盛,令人推想此風可能由來已久,只是尚少文人為之揄揚,故僅屬一般民俗,而未普及於全國。北方人的飲品以奶、酪為主,尤其喝不慣這種苦水。 唐代文人喜歡喝茶,詠茶、論茶愈來愈多,李白、王昌齡、岑參、錢起、盧綸、皎然、白居易、劉禹錫、韋應物、盧仝等均有作,對飲茶風氣大有推波助瀾之效。盧仝能喝七碗,更成為一典故。

紅樓大夢

圖片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 《紅樓夢》說女媧煉石補天時剩下了一顆石頭,拜託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下塵寰。 這是它整本書的敘述框架。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個框架中。因此,這本書跟佛教道教的關係,並不是枝節、片段、綴合的。 何況,此書既名《紅樓夢》,又名《情僧錄》。出家的和尚賈寶玉,又被賜道號為「文妙真人」。則這部小說與佛教道教的關係甚是明白。

一個個欲望征服了我,但這正是我的勝利

圖片
  (明人畫準提菩薩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 CC BY 4.0) 人的欲望太複雜,所以有時不得不乞靈於宗教。許多宗教也不斷強調它在淨化人心、克制欲望方面的作用。 但我們也清楚的看到各宗教順成、滿足人欲望的部分。信徒信教,多以求升官、發財、富貴、長壽為主。民間宗教、道教、天主教等,都有這類情況,佛教也不例外。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對佛教的貢獻

圖片
  約五世紀的佛像 / 攝影Gary Todd / CC0 夢到孔子而作《文心雕龍》的劉勰,當然是儒家信徒。但他身世特殊,長期居住寺院,對我國佛教文化之發展,貢獻很大。現在講佛教文化的人,卻常常忘了他,偶爾談起又多誤解,故我來發潛德之幽光。

外丹如何轉化成內丹?

圖片
  該圖片由 Mylene2401 在 Pixabay 上發布 張果老倒騎驢,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他是八仙之一。但是個真人,本名張果,由於年紀大,所以人們稱他為張果老。 其故事最早出現在《明皇雜錄》,生平又見於《大唐新語》卷十,《新唐書.張果傳》基本取材於此。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是個有學問的道士。 而且他生存的年代,剛好是在道教外丹學發展出內丹的關鍵,他在其中也頗有貢獻。

道家經典的佛教解釋

圖片
  一、 楊仁山,是近代最重要的佛學推動者,於一八六六年創金陵刻經處、刊印佛書無數。後來歐陽竟無主持支那內學院、章太炎寫《齊物論釋》都啟發於他,影響巨大。 可是,這樣一位近代佛學復興的關鍵人物,日本藏經書院想把他自己的著作彙為全集,刊入《續藏》時,他提出的書單卻非常怪異。

我玩過《西遊記》,留神!

圖片
zhanyoun  / CC BY-SA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 年輕人都愛寫小說。我先是編故事自己玩,上大學後又參與了電影製作。 為了兼顧政治正確和市場,先拍《廖添丁》,講台灣鄉野傳奇。我寫的片頭題名,掛滿大街小巷。 接著又找柯俊雄、楊麗花兩位天王巨星拍《林投姐》。尤其楊麗花向來反串歌仔戲小生,這次恢復女兒身演台灣鄉野傳奇版的「王魁負桂英」,很令人好奇。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