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國學」標籤的文章

國學初階:從熟悉資料到系統思維

圖片
(Photo by Jukan Tateisi on Unsplash ) 治學,首先要熟悉材料。但這所謂的熟悉,並不是具體地找什麼課題的資料,而是如家人一般。其熟悉,來自每天生活上的各種接觸,逐漸養成了心理及感情上的理解。 治學猶如生活、讀書彷彿交友,首先就需要培養這種熟稔親切之感。 不能如現今的學者和研究生那樣,光顧著做報告寫論文,只找固定方向、固定範圍,乃至特定題目的材料。

初見《易》

圖片
  我買第一本《周易本義》時,店員不肯賣我,認為我看不懂。那時我才小學,費了些唇舌跟她講了一卦,才把書購得。 那時對《易》的感情,與一般入門者相同,就是占卜。神秘呀,好奇呀,每天拿著竹簽當蓍草,卜來卜去,什麼都占。漸就覺得太繁瑣了,改用金錢卦,至於鳥卦、米卦則無興趣。 這才知道各種占法其實多與《周易》無關,因為用的多是伏羲先天八卦。而所謂先天卦恰是後來宋朝邵雍造的。 邵氏及與之相關的河圖洛書等各種數術,《周易本義》涉及不多,須再旁求於其他。而其他的那些書,就不是一般書鋪所能提供的了。

我的遊身八卦掌

圖片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 老舍的小說,只有《斷魂槍》好。 我在倫敦,還看到英國政府給他故居安上牌子,紀念。因為《五虎斷魂槍》是英文話劇。 時代改變了,所以老舍說:沙子龍的五虎斷魂槍不再示人。只夜靜人稀時,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歎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 這一句,是我輩心聲。 濟南人也都聽懂了這句話,所以他們常替我熱情介紹老舍的武術老師馬永奎,說這就是沙子龍的原型。 青島人則說老舍在青島,常與鴛鴦螳螂派掌門毛麗泉切磋。2010年青島老舍故居成立時,該派又捐出老舍曾用過的兵器,放在館中做宣傳。 可是馬永奎是山東冠縣楊鴻修門下,乃查拳。老舍又自敘:「初習太極,繼以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兼及槍劍與對擊」。1930年,《學生畫報》記者陳逸飛去拜訪他,則看到他在練昆侖六合拳。抗戰後,談到武術,他卻只說太極。 就是小說,去挑戰沙子龍的孫老頭仍是查拳。故對於老舍跟鴛鴦螳螂的關係,我還有點存疑。 不過這無所謂,現今談俠說劍,都只是寄托情懷的事。故去年我在山東大學辦文學研討會時,就約了夜門馬炳銀和鴛鴦門姜周存兩先生來演練一番,替長年只生活於文學小圈圈的朋友們開一扇小窗。 那次會議後,我就去了英國。回到山東後,濟南武協王兆偉等人又來約酒談武。 王的雙手劍是于承惠所傳,現今發展不惡。但我以為可以從三個方向拓展,一是歷史:新創的劍法,有什麼文化和技藝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深化? 二是旁通:明清以來之劍術,都受日本之刺激或啟發,目前復原戚繼光《辛酉刀法》、程沖斗《單刀法選》、吳殳《手臂錄》及苗刀的團體很多,包括刀劍作坊、韓國人,都應該去聯繫、交流。 三是參考:戚繼光刀法得自倭寇身上的古劍術傳本《陰流之目錄》。現在這些古劍法多還存在,我《武藝叢談》即介紹了幾十個門派。但書出了二十年,大家仍不懂得參考,甚是可惜。 四是格鬥:中國劍法分禮劍、道劍、戰劍幾大體系。禮劍本於禮樂教化、道劍用以修真成仙、戰劍出於戰場,作用和技藝都不一樣。雙手劍是戰劍,要發展,就不能止於演練,必須發展格鬥,並與世界劍術格鬥相結合。 目前的全甲格鬥比賽(Full Contact Fighting in Armor),俗稱Buhurt,在古德語中專門指披掛盔甲進...

科舉不選拔書呆子

圖片
(Photo by Akshay Chauhan on Unsplash ) 科舉是我國主要制度之一,重要性不待多言。但愈重要的事,往往也就誤解愈多。 或說科舉以文章選士,考上的人只會寫詩賦,哪懂得治國? 或說科舉本來也很重視經學,希望能選出通經致用的人才,後來卻對「明經」科不甚重視,只重文章進士。

我的中國文化史繼承情況

圖片
  Photo by Echo Wang on Unsplash 優游史海數十載,迄今何所遇、又何所獲?將為鮫人之泣珠,抑或竟成哪吒之鬧海?述往事而思來者,不免感慨萬端。 史學大端,出於《春秋》。近年「春秋學」在大陸又已漸復蘇,故由《春秋》談起。 一、徘徊於《春秋》之門 在台灣,治《春秋》之學者也不少。 台大以戴君仁先生為最著,有《春秋辨例》。先生是朱家溍、史樹青、葉嘉瑩的老師,精研經學、文字學、思想史,又能詩文、擅書法。1945年台灣光復,先生即來台北師範學院擔任國文系主任,後長期在台大。

我幾乎用「歷史」這個詞來諷刺!

圖片
  (Photo by Madhu Shesharam on Unsplash ) 一位學者,成長於某個時代之中,他的學問,必然會烙上時代的印記。但並不是每一位都能掌握時代的問題,代表他那個時代發言。 由後人來看,歷史的脈絡及問題的癥結,清清楚楚地攤在那兒。可是身處局中,存在的憂慮與實際情境的變化,卻往往不易摸清問題的底蘊或抓住問題。

龔鵬程書法示例:全形拓題跋

圖片
  (龔鵬程書法作品:我姑酌彼金罍)這是一件我為全形拓做的題跋。 拓,又稱拓,是與碑刻並行的藝術。在碑上寫了字,刻好,再用紙墨拓印下來,就可以流傳四方,給不能親自到現場的人摩挲觀覽。

反對國學的馬一浮

圖片
  現在稱讚馬一浮的人越來越多,都誇他是「國學大師」。他當然也論國學,可是他究竟是哪一種國學大師呢? 一般學界論民國期間的國學,馬一浮其實常是個被遺忘的名字。舉例言之。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二○○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全書十一章,就沒有任何一節討論馬一浮。

讀經之爭

圖片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近些年大陸持續的文化熱點並不多,國學卻是其中之一。電視上大開講壇,品三國、論孔子、說紅樓,其出版品亦往往熱賣。學校則開辦各式國學班,或融歷史於管理之中,或擷取古人智慧以供商戰之用。流風所及,民間人才培訓機構也大談中國式管理。青少年部分,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據云十年前就已有七百萬人參加。依國際儒學聯合會的估算,以各種途徑普及儒學的青少年超過一千萬,其背後還有二千萬家長與教師參與。這種推估,證諸各城鎮縣市林立的書院、私塾、兒童讀經班、國學班、才藝教室,可說毫不誇張,人數只多不少。

馬克思早就說過,他的規律不適用於中國

圖片
Photo by  Thiago Gomes  on  Unsplash 早期的國學運動,旨在保存傳統、發揚民氣。整理國故,是要進而篩檢提煉有用的、去除不好有害的。立志甚高,卻顯示出高踞整個傳統之上的心態和視野,一個大而又大的「我」成為一切之標準,獨斷、專橫,而貌若謙遜、意若誠懇。結果點了一把火, — — 把白糖煮成了黑炭。 誰也不願意吃不再可口的黑炭,只好佩服、崇拜新時代整理國故的新聖人、新權威。 復興古學的國學運動,兜兜轉轉至此,便該結束了。經整理後的國故、黑炭或乾枯的木乃伊,乃呈現為大漠落日之意象,火紅而蒼涼。 可是事情沒完,斜裡一支勁旅趁隙入據中原,大火真正燎原,紅焰燭天了。 何以說是斜裡插入的一支勁旅? 一因它本是政治運動之一環,與國學、古學、整理國故這學術上的脈絡不同。 二因它與胡適提倡「整理國故」約略同時,雖也談得熱火朝天,但人員、戰場、戰術幾乎全是另一套,並不相干。 三,最終,因政局變動,這一支入主中原,整體消化了古學國故這一系思潮。 四、從胡適1919年在《新青年》七卷一號《新思潮的意義》中提出「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到顧頡剛說唯物史觀「像怒潮一樣奔騰而入」「唯物史觀風靡一世」,剛好是一圈。這一朝取代了那一朝,這一潮也就消化了那一潮。 這一潮,不是古的,是新從國外輸入的新潮:馬克思學說。 它與古來各種復古、回歸、尋找心靈故鄉、上古烏托邦、秘密桃花源、未墮落前的伊甸園等思潮不同,寄想未來工人階級美麗新世界。 它在歐洲興起後,很快就隨其國際運動而向國際擴散。在東方,日本比我們更早接收到這一路思想;另外是俄國。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之傳播當然更加暢旺,一時如水之就下,去蘇聯參觀取經的團體絡繹於途。但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促使信仰者開始停下來反思相關策略。 斯大林認為中國的封建殘餘勢力仍佔優勢,故應進行民主革命,以反封建和反帝國主義結合為主。托洛茨基等則主張中國已經是資本主義主導了,革命目標便應包括推翻資本主義,以實現社會主義。 這,就在中國國民黨、共產黨及各種政治團體間引起了強烈震盪。 因為共產國際把《共產黨宣言》「工人無祖國」的國際主義變成了蘇俄的沙文主義,《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共21條,將俄共中央集權的組織原則貫徹無遺,要求任何參加該國際的政黨都得無條件地接受其指揮。 中共五大以後,共產國際甚至...

漢學是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學問?百度你錯了

圖片
該圖片由 Miguel Á. Padriñán 在 Pixabay 上發布 漢學,你若去查百度,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外國學者研究中國的學問。」 這說法是錯的。百度本來就多有錯誤,這只是其中之一。 其實,漢學有內外兩義。

中國詮釋學之門

圖片
Photo by Paweł Czerwiński on Unsplash 端午節又快到了(編按:本文原發表於6月21日)。每年這個時節,屈原和《楚辭》的問題一定也會被翻出來談。屈原真有其人嗎?端午節是為了驅除瘟疫還是追悼屈原? 我小學五年級時,去同學家玩。其父方著一書,力駁胡適,因為胡適居然懷疑屈原,很令他憤慨。我附和其說,加碼痛罵胡適。他大感知己,特送了一冊請我「指正」。

漢學研究的話語權應回到中國

圖片
  Photo by  Steve Long  on  Unsplash 這幾年,學術界的象牙塔越築越高,聲望和群眾關心度卻越來越低。學者們自己在學術體系中爭錢、奪權、攬名,關切岸自高,縱橫捭闔,雖然自我感覺良好,社會上其實不了解、不關心、也不看重,覺得基本上跟自己沒啥關係。 一、反擊西方 要吸引眼球或引生話題,除了靠醜聞、緋聞,只能說些「大」話。 如大湘西理論。說西方人都是從中國大湘西,遷徙過去的。其中英國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就都是來自中國的古英國,現在的湖北英山。所以古漢語是英語的母語,整個英國文化起源於中國…… 還有大崑侖。《大崑侖:新疆秘符》之類文明探秘小說及有聲書,長盛不衰。以「還我大崑侖」「重勘玉石之路」為號召的考察團、研討會也不勝枚舉。認為大洪水之後,文明的秘密皆藏在崑崙山,其後並由崑崙山流衍到世界各地,故崑崙為世界文明之源。

《周易正義》是個漂亮的思想實驗室

圖片
Photo by Daniele Franchi on Unsplash   現在讀《周易》的人,基本上還是從王弼注入手,可是已經不太讀《周易正義》了。 但《周易正義》其實是王弼注最好的輔助讀本,本身又有很高的思想性,自唐朝以來,只要讀《周易》,均由此奠基。為《十三經注疏》之第一書,不可忽視。正義,就是正確義理的意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