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道家」標籤的文章

不如吃茶去

圖片
 茶史考證,都說先秦已知有茶這種植物,甚至已開始飲用,但真正確定,卻須遲至東漢。晉張載《登成都樓詩》說:「黑子過龍醢,果饌逾蟹婿。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講成都飲茶之盛,令人推想此風可能由來已久,只是尚少文人為之揄揚,故僅屬一般民俗,而未普及於全國。北方人的飲品以奶、酪為主,尤其喝不慣這種苦水。 唐代文人喜歡喝茶,詠茶、論茶愈來愈多,李白、王昌齡、岑參、錢起、盧綸、皎然、白居易、劉禹錫、韋應物、盧仝等均有作,對飲茶風氣大有推波助瀾之效。盧仝能喝七碗,更成為一典故。

丹訣直指,月照西江

圖片
  (Photo by Thomas Despeyroux on Unsplash ) 道家內丹,從宋代以後,漸漸發展成五大系統,北、南、東、西、中。最晚的是西派。該派又稱「大西江派」,是清朝咸豐道光間李涵虛所創,奉呂洞賓、張三豐為遠祖,歷代英傑輩出,著述甚多。 近年,北宗全真教主要工作是管理宮觀,東派、中派沒落,南派僅白玉蟾一系發展較好,其餘亦衰。 故西派顯得最為興旺,復興得較好。可是具體功法仍是眾說紛紜,需我來講講。

神仙教導王羲之

圖片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 CC BY 4.0 漢代是文字體系空前強化的時代。原因很多,一是「周文」主要顯現在禮與樂,然而周末大亂,禮崩樂壞,「文」只顯於文字。從前士君子「無故不去琴瑟」,音樂是基本人文素養。現在卻只讀書識字,音樂成為某些人的特殊技藝,且地位下降,淪為工技。文人只需舞文弄墨。 其次是秦朝焚書坑儒,造成漢初大規模收求遺書,網羅文獻,予以校刊、抄補、考訂、訓詁、詮釋的風氣及時代需求。事實上,這也建立了一套新的讀書和做學問方法,一切環繞著文字展開。 因此,政府基本延續秦朝的文字政策,而更予強化。 人民受教育,最重,或甚至是唯重書法,且與國家用人制度相結合。 當時「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的基本識字標準是難以想像的。 九千字,是什麼規模?《說文解字》整本書才不過9353字,現在大陸的《新華字典》收單字(包括異體字、繁體字在內)也只11100個左右,常用字則不過3500字而已。可以說,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博士、大學教授能達到漢朝普通政府吏員的識字水平。

我玩過《西遊記》,留神!

圖片
zhanyoun  / CC BY-SA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 年輕人都愛寫小說。我先是編故事自己玩,上大學後又參與了電影製作。 為了兼顧政治正確和市場,先拍《廖添丁》,講台灣鄉野傳奇。我寫的片頭題名,掛滿大街小巷。 接著又找柯俊雄、楊麗花兩位天王巨星拍《林投姐》。尤其楊麗花向來反串歌仔戲小生,這次恢復女兒身演台灣鄉野傳奇版的「王魁負桂英」,很令人好奇。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