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蝴蝶派的遺產
(2021年電視劇天龍八部 翻攝自網路) 近日娛樂大話題,是央視播出的《新天龍八部》。這是第八個版本了,從男女演員人選、妝容、劇情、道服化,到與其他版本的比較,吐槽一片。有人就問啦:一直拍一直罵,一直罵還又一直拍,為什麼? 答案可以很多,底下是其中一種,從文類和近現代文學傳統的角度。 一、近現代文學應以誰為主流? 「近現代文學傳統」不就是魯巴茅郭老曹等等那一套嗎?跟金庸梁羽生這種哀情武俠小說影視劇有什麼關係? 哈哈,長期以來,我們對於晚清小說和中國現代文學,都只局限在一個僵化固定而又狹窄的模式裡,以西方十九世紀寫實傳統為參考規範、以愛國感時為基本情懷。一談到晚清,腦子裡浮現的就是《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孽海花》之類,而對狹邪風月小說、俠義小說等著墨甚少。一談到現代小說,更直接從魯迅或二十世紀20、30年代談起,而這20、30年代卻又是不包括徐枕亞、張恨水、還珠樓主、王度廬等等的。 老遊戲,玩久了,弄假成真,竟根本不知大勢。 大勢是什麼?娛樂消閒,才是清末小說及報刊藝文之大宗、正統。 研究過歐洲史的人都知道:1890年以後,報紙的商業革命,曾使其報導及內容著重於犯罪、運動、煽情小說以迎合大眾口味。而且19世紀末期,工人把休閒視為正當人權的新觀念也普遍開始形成了。這種大眾的消閒和他們在社會與經濟上的勢力,形成了新的大眾文化 清末的情況也是如此。報刊大量興起,小市民、工人,成為新的讀者群。傳統報導國政大事的「邸報」,轉型為現代謠言、瑣事、八卦、緋聞充斥的媒體。朝廷太后與皇帝不合的傳聞,還不如福爾摩斯探案激動人心。娛樂明星,和娛樂休閒的報刊同時崛起。 從晚清到鴛鴛蝴蝶派後期,基本傳播情境並無變動,因此,鴛鴦蝴蝶其實是向上連貫著晚清大眾通俗文學而發展的。 反倒是新文化運動以後興起的文學,以新的勢力 、啟蒙的姿態,插進到這個脈絡裡來。一面批判此一大眾通俗文化、一面篩取選擇大眾通俗文化中某一些作品,引為同調或推為前驅。 像商務印書館,本來最賺錢的是林琴南《茶花女》等翻譯小說,其《小說月報》,更是鴛鴦蝴蝶派大本營。但到了十二卷一號起,由於「商務印書館老闆不知受了什麼鬼使神差的驅使」,全面改變成為「新文化」作家作品展示區。 這一來當然大博新文化論者的歡心。可是讀者不買帳,該館接到《小說月報》讀者來信數千起,都責備它不應「改良」,弄得商務不得不又再出一種《小說世界》,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