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社會學」標籤的文章

翻香令

圖片
  (Photo by Visual Stories || Micheile on Unsplash ) 詩家比興,多用草木鳥獸蟲魚。故孔子說讀詩可以幫助人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 但為何他老先生只說草木,不說花呢? 花當然也屬於草木之一部分,然而後世論及草木,恐怕更多想到的是花。口語上說花花草草,花都在草之前。 古代卻不然,所以明謝肇淛《五雜俎》說:「古人於花卉,似不著意。詩人所詠者,不過芣苢、卷耳、蘩之屬;其於桃李、棠棣、芍藥、菡萏間一及之。至如梅、桂,但取以爲調和滋味之具,初不及其清香也」。

零增長才有未來

圖片
  二十世紀前半,現代化,在全世界都氣勢如虹,沛然彷彿莫之能禦。要把一切傳統、前現代的東西全部清掃進歷史的垃圾箱裡。 可是二十世界下半場,這氣勢就弱下來了,「現代」和「傳統」開始重新要商量一下它們的關係。 本來強調傳統與現代不兼容的二元對立模式,逐漸調整為動態連續模式,從「傳統與現代」轉成「從傳統到現代」 — — 傳統從阻礙現代之物,變成可以轉換以適應於現代,甚至可以是有助於現代發展之元素。

文人風月傳統消亡於臺灣

圖片
  (翻攝自網路) 一、阿扁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的臺灣陳水扁,對人每自稱「阿扁」。其支持者亦如此稱呼他,自居「扁迷」。 「阿扁」是個土語,很多底層人士都叫這名。日本據臺時期,甚至有名妓亦稱阿扁,也不乏捧場的扁迷。 《風月報》曾記載兩位,一是昭和十年(1935年)6月6日,第八號,笑花生《尋紅拾翠》欄載的新麗卿,別名阿扁,樹豔幟於稻江,後赴廈門,令愛戀者想望不已。

後真相時代的社會語文學

圖片
  (Photo by John Adams on Unsplash ) 我們語言學界,主要是做靜態的結構分析、封閉的言說體系、在古書中穿梭的技術,對生活世界不甚關心。 語言在這個社會中實際的存在及發展狀況、在社會交往中的語言、語文的教育、語文的運動、語文的政策,研究者都極少。更不用說覃思如何透過語言進行社會實踐及文化改造了。 我對此現象,頗以為憂,因此常想有些開拓。

東亞城市與心靈復蘇計劃

圖片
  我有段時間曾熱衷於STS(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 那是一個新興的、綜合性的交叉學科領域。STS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縮寫,研究的是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包括一般的理論和具體的應用。 理論上,可以把STS分解排列為各種關係來研究,如S與T(科學與技術)、S與S(科學與社會)、T與S(技術與社會)、S+T與S(科學技術與社會)等等。此外還有非常廣泛的具體問題要研究,像科學技術與各種社會文化生活;人如何利用科學技術既開發自然又保護自然,真正造福於人類……。

寺廟組織管理的變動

圖片
  (Photo by Madeline Ong on Unsplash ) 以傳統寺院組織型態,來談現今大陸和臺灣的寺廟,是不相應的。 大陸的情況,大家都明白,不用多說,倒是臺灣很可介紹。 原因之一,在於臺灣佛教徒人數多、聲勢大、活力充沛,為世界華人地區之冠,不能不予重視。 原因之二,是臺灣之佛寺本來與傳統佛寺頗有區別;而社會現代化以後,其發展新型態,更是疊見新貌,足以做為宗教社會學的觀察對象,對大陸的寺院發展也很有參考之作用。

進化論像紅旗一樣令公牛發狂

圖片
  (Photo by 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 英國是鄉村文化,貴族都住塢堡莊園,平民和打工仔才住城市。現在尚且如此,何況十九世紀? 達爾文當然也因此成長於鄉間。祖父和父親雖都是名醫,但達爾文就跟八旗子弟喜歡遛鳥養蛐蛐一樣,自小就愛玩土、抓蟲子,做了不少甲殼蟲標本。 父親看他遊手好閑,只好送他到劍橋大學學神學,將來當個牧師,也可免家族蒙羞。跟現在國內高官富豪硬塞不成材的子女去國際名校一樣。

龔鵬程權衡中西法學

圖片
  Photo by Tingey Injury Law Firm on Unsplash 你一定聽過許多開明先進人士說過:中國文化重人治,西方文化重法治;中國文化強調道德倫理,西方文化重視法律規範;中國文化偏於內在主觀修養,西方文化長於客觀法規制度;中國文化以其禮俗維繫,西方文化則仰賴其契約的精神;中國長期專制、西方有民主法治傳統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西方流行的一些觀點。我們練習著說,不知不覺竟說順口了。

請不要把對近代史的喜愛推崇到誤讀的地步

圖片
該圖片由 Nik Pixel 在 Pixabay 上發布 學術研究之影響,當然大過時裝設計,但各種理論和評述方式,跟時裝一樣,也都是有流行的。流行大喇叭時,滿街都是掃地褲;流行七分褲時,人人都露著腳踝。 枝節的變化之上還有個大概念,統攝著繽紛的細節。例如古代女裝,總原則是「隱」,現代時裝的原則是「露」。所以從前用各種方式讓女人的美從隱中現,現在讓女人用各種方式,變著花樣露。露肩露頸露胸露腹露臍露臀露腿露膝露踝露腳背露腳跟露腳趾。 學術研究亦然,一個大套路出來,各家論文寫手就分別頭腳肩頸、臍腹臀趾一一論析之。一時蔚為風氣,誰也不以為可笑。若干年後,看著自己當年照片的爆炸頭、AB褲才啞然失笑。 一、 1979年美國學者馬若孟(Ramon H. Myers)與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合寫的《漢學的陰影:美國現代中國研究近況》即啞然失笑地指出:美國許多關於近代中國的著作,都局限在「現代化範式」與「革命範式」中,狹窄且千人一面。 — — 我們學術界把套路稱為範式,它還有個英文名,叫paradigm。 現代化範式,是指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合時宜,想現代化,就須擯棄。革命範式,則想用馬克思與毛思想取代傳統價值觀。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史學界漸注意到此種錯誤並開始轉向。想說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非斷裂關係。或指明變革者仍有傳統觀念,或申辯保守傳統的人也對現代西學也有了解。 「傳統/現代」之架構已鬆動,但並未完全瓦解,只是原有分析架構的修正。因為所謂「進步/保守」「西洋、現代/中國、傳統」「變革/守舊」「工業社會/封建社會」「民主、科學/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等思維概念仍然充斥於各種論著中。只不過重點已由「從傳統到現代」轉移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罷了。 全面批判「傳統/現代」思維模式的,是1984年柯文(Paul A. Cohen)《在中國發現歷史: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他說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早期是以西力衝擊、東方反應為主軸,以正面角度來呈現西方的擴張,而以負面措辭來表現中國對西方的抗拒。1970年後,史家則發展了帝國主義理論範式。 這套範式,仍是西力衝擊說,只不過在價值判斷上換了位,認為「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因此,根據現代化理論,中國只有走向現代化,才能擺脫貧窮愚昧與落後;而依帝國主義理論,只有...

幫派更喜歡自己管理傳奇

圖片
Photo by Anthony Rampersad on Unsplash 好久沒聽到洪門正式發聲了,空谷足音,不禁令人懷想起當年南方會黨的種種。因簡述其結構脈絡,以供時賢理解這種「化外之民」的社會。 (一)會黨 華人在南洋成立的一些會館如常與私會黨活動有關,一些會館領導人也是私會黨領袖。一般認為東南亞最早的天地會組織是1777年廣東移民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的「蘭芳公司」。而那就是一個國家,所以又稱蘭芳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漢學研究的話語權應回到中國

圖片
  Photo by  Steve Long  on  Unsplash 這幾年,學術界的象牙塔越築越高,聲望和群眾關心度卻越來越低。學者們自己在學術體系中爭錢、奪權、攬名,關切岸自高,縱橫捭闔,雖然自我感覺良好,社會上其實不了解、不關心、也不看重,覺得基本上跟自己沒啥關係。 一、反擊西方 要吸引眼球或引生話題,除了靠醜聞、緋聞,只能說些「大」話。 如大湘西理論。說西方人都是從中國大湘西,遷徙過去的。其中英國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就都是來自中國的古英國,現在的湖北英山。所以古漢語是英語的母語,整個英國文化起源於中國…… 還有大崑侖。《大崑侖:新疆秘符》之類文明探秘小說及有聲書,長盛不衰。以「還我大崑侖」「重勘玉石之路」為號召的考察團、研討會也不勝枚舉。認為大洪水之後,文明的秘密皆藏在崑崙山,其後並由崑崙山流衍到世界各地,故崑崙為世界文明之源。

布爾喬亞美食的自理論

圖片
  Photo by  Jay Wennington  on  Unsplash 在北京,見一婦人帶一小娃,路過北海公園。婦人指著白塔告訴小男孩:「你看,那是佛塔!」孩子說:「哦,佛塔呀,我還以為是火鍋呢!」旁邊聽著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回家去,和女兒談起,說:「這小孩之好吃,跟妳可有一比!」 — — 她在北京讀博士時,有次喊她起床看雪景,她竟形容地上石墩子被雪蓋住了,像個胖胖的鮮奶油蛋糕;又說太陽在凍雲裡,紅紅的,猶如蓮蓉月餅裡的鹹蛋黃;還說一棟棟房子遭雪封了,像薑餅屋上灑滿了糖粉,令我頗為懊惱。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