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圖片由 Nik Pixel 在 Pixabay 上發布 學術研究之影響,當然大過時裝設計,但各種理論和評述方式,跟時裝一樣,也都是有流行的。流行大喇叭時,滿街都是掃地褲;流行七分褲時,人人都露著腳踝。 枝節的變化之上還有個大概念,統攝著繽紛的細節。例如古代女裝,總原則是「隱」,現代時裝的原則是「露」。所以從前用各種方式讓女人的美從隱中現,現在讓女人用各種方式,變著花樣露。露肩露頸露胸露腹露臍露臀露腿露膝露踝露腳背露腳跟露腳趾。 學術研究亦然,一個大套路出來,各家論文寫手就分別頭腳肩頸、臍腹臀趾一一論析之。一時蔚為風氣,誰也不以為可笑。若干年後,看著自己當年照片的爆炸頭、AB褲才啞然失笑。 一、 1979年美國學者馬若孟(Ramon H. Myers)與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合寫的《漢學的陰影:美國現代中國研究近況》即啞然失笑地指出:美國許多關於近代中國的著作,都局限在「現代化範式」與「革命範式」中,狹窄且千人一面。 — — 我們學術界把套路稱為範式,它還有個英文名,叫paradigm。 現代化範式,是指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合時宜,想現代化,就須擯棄。革命範式,則想用馬克思與毛思想取代傳統價值觀。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史學界漸注意到此種錯誤並開始轉向。想說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非斷裂關係。或指明變革者仍有傳統觀念,或申辯保守傳統的人也對現代西學也有了解。 「傳統/現代」之架構已鬆動,但並未完全瓦解,只是原有分析架構的修正。因為所謂「進步/保守」「西洋、現代/中國、傳統」「變革/守舊」「工業社會/封建社會」「民主、科學/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等思維概念仍然充斥於各種論著中。只不過重點已由「從傳統到現代」轉移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罷了。 全面批判「傳統/現代」思維模式的,是1984年柯文(Paul A. Cohen)《在中國發現歷史: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他說美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早期是以西力衝擊、東方反應為主軸,以正面角度來呈現西方的擴張,而以負面措辭來表現中國對西方的抗拒。1970年後,史家則發展了帝國主義理論範式。 這套範式,仍是西力衝擊說,只不過在價值判斷上換了位,認為「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因此,根據現代化理論,中國只有走向現代化,才能擺脫貧窮愚昧與落後;而依帝國主義理論,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