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書畫」標籤的文章

龔鵬程認為中國圖畫史源於經史

圖片
  近人所寫各種中國繪畫史,我認為毛病都是:不知中國學術脈絡,不知圖畫源出經史、推本神靈。 推本神靈的部分,以後再說,這裏先說它何以源出經史。 一、圖譜學的體系 (一)史官兼為畫師 《莊子.田子方》:「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這裏說的「史」即是畫師。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畫意》引此,也直謂畫史:「世人止知吾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可見這也是宋代畫家的自我認同。 (二)史官掌管圖錄 《墨子》有曰:「河出綠圖,地出乘黃,武王踐功。」綠通籙或錄。 又《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東序即大學,也是藏書之所。《禮記.王制》:『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鄭玄注:『東序﹑東膠亦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藏書和教育,都有史官掌理,老聃嘗為守藏史是也。」 (三)經史皆有圖讖 漢人有圖讖之學。初,宛人李通以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說劉秀起兵。 建武二年,命博士薛漢、郎中尹敏校定圖讖。 建武三十年,群臣上言,要求皇帝封禪,劉秀未允。兩年之後,齋戒時讀到《河圖會昌符》中的「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乃令梁松等人重新根據「河圖洛書」,向他說明有關封禪之事。 建武三十二年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式並刻石以記之。 中元元年(公元56年),光武帝起明堂、靈臺、辟雍及北郊兆域,又正式「宣布圖讖於天下」(後漢書.光武帝紀)。圖讖遂大興。 但歷來經學家解釋「圖讖」,都說是預言。這就只講了讖,而忽略了圖。其實圖頗不少。 一部分由河圖洛書來,如《河圖會昌符》、《河圖合古篇》、《雒書甄曜度》等,據日本學者安居香山統計,河圖類緯書有43種,洛書類緯書有18種。皆由河圖洛書衍出者。 其它經書之「緯」,也有許多圖。 易緯有《易緯稽覽圖》《易緯坤靈圖》《易通統圖》《易河圖數》《易狀圖》《易統通卦驗玄圖》。 詩緯有《詩緯圖》。禮緯有《禮瑞應圖》。 樂緯有《樂葉圖徵》《樂五鳥圖》。 春秋緯有《演孔圖》《合誠圖》《春秋保乾圖》《五帝鉤命決圖》。 孝經緯最多,有《孝經內事圖》《孝經古秘圖》《孝經左右契圖》《孝經內記圖》《孝經內記星圖》《孝經內事星宿講堂七十二弟子圖》《孝經口授圖》、《孝經分野圖》《孝經雌雄圖》《孝經異本雌雄圖》《孝經河...

我有金篦術,重開書畫眼

圖片
  中國人喜歡說「書畫同源」。但這個話題久無進展,因此也就失了新意,需要我來稍事闡發。 從眼前的新事例談起。 近年書法漸獲重視,學童撚筆作字往往清新可喜。但我常聽到一些教寫字的朋友主張兒童練字應從篆書開始。 他們有各種理由,可是我都不贊成。兒童練字,最基本的是把日常書寫寫得乾淨俐落、端正美觀,不以成為書家為目的。古文異體、草隸篆籀,不切實用,也增加兒童辨識文字的難度,還是以後再說吧。

龔鵬程為《四庫全書.竹譜》作序

圖片
  (該圖片由 Susann Mielke 在 Pixabay 上發布 ) 博物之學,今皆本於西方Natural History,法人布封(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自然史》之流裔也,源則亞里士多德《動物學》之類。Natural指一切自然物,又謂本性。西人大航海以來,亞非諸州物產,俱遭囊括,故格物之學大昌。清末各學堂開立課程、編輯教本,則又自西學之傳於東瀛者轉販而來,籲可慨焉。慨其於中土此學俱茫然矣!

龔鵬程墨戲:我知魚之樂

圖片
  文人,雖先天下之憂而憂,卻也常遊藝自樂,筆墨為戲,不敢後天下之樂而樂。故墨戲一詞,盛於宋元,吳鎮《畫論》曰:「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餘,適一時之興趣。」 可是發揮墨戲精神,勒為專著則甚晚。到了晚清才有俞樾的《曲園墨戲》。 俞樾故居,在杭州西湖邊的,久成名勝;在蘇州的,近年才獲修繕,而寥落尚少人知。我與妻在周邊尋訪,問道於盲,許久才得門徑。但似乎比杭州俞樓有意思,窗玻璃上俞樾所做墨戲尚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