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造酒又造愛

(子父辛爵 商 銅器 為祭祀用的酒器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CC BY 4.0) 酒,這種能溝通人我、協暢眾神的好東西,傳說是杜康或儀狄所造。 但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即有灰陶尊、白陶豆、黑陶杯等酒器,足證我國飲酒文化之早,遠在夏朝儀狄以前。 《禮記》載堯時有酒尊稱為「泰」,亦可證明堯時已流行飲酒。後世依托於神農氏的《神農本草》,敘酒之性與味頗詳;依托於黃帝之《黃帝內經》,論酒之藥用功能也極廣。其書雖未必即為神農黃帝時作,但飲酒成風當不晚於神農黃帝之世。 飲酒既久,酒種遂多,周時已有酎、醪、醇、醴、醑、醹等。但基本上是釀造酒,以穀稷及蔬果製酒。這跟西方盛行葡萄酒的情況是一樣的。 直到金元之間,才因道士煉丹,無意中發現了蒸餾酒的製造法,而最重要的產品就是高粱酒(有些學者以為這種技術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不確。他們找了很多證據,卻缺乏基本常識:伊斯蘭教是禁止飲酒、賭博、拜像、求簽的,認為那都是穢行、是惡魔的行為,見《古蘭經》筵席章90–91節。因此不可能去發展造酒術)。 蒸餾出來的高粱酒,飲之確實令人飄飄然若登仙境,以致風靡宇內,成為中國酒的標志之一。後來蒸餾製酒法,與中國的造紙、繅絲、印刷術一樣,傳遍世界。某些其他國家地區也能據此法製出很好的白酒來,但高粱酒仍推中國獨步。 在我國,高粱酒也是最普遍的酒種。某些酒僅限於局部地域,如江浙的紹興酒,並不行於北方。高粱則南有貴州茅台、西南有四川瀘州五糧液等、北有北京二鍋頭、西有新疆伊犁特曲,但凡名酒,幾乎都屬高粱系統或以高粱為主。 酒本與地氣、民情、飲食菜餚相結合,此一現象,並不偶然,其中當然是有許多道理可供探究的。 臺灣金門高粱酒廠,始建於一九五八年,距今歷史並不長,但酒名遠播,盛譽久昭。先是流行於軍旅中,後則廣受民間歡迎。 然而,好酒只知拿來喝,不知酒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飲酒也須有文化,畢竟未能得酒中真趣。因此,酒廠九十年代即與我合作,舉辦詩酒節,後來更擴大辦理高粱酒文化節,著眼於文化的提升。 辦高粱酒文化節時,我曾設計了一場開幕祭酒儀式及夜宴賓客時的迎酒神儀典。 古代其實並無獨立的祭酒典禮,因為酒本身就是禮器,人用酒醴敬神謂之禮。故什麼禮都須用酒,《周禮》曾設酒正之官,並說:「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就是這個緣故。 酒既以敬神,故亦不再祭酒(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