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儀式」標籤的文章

天公造酒又造愛

圖片
  (子父辛爵 商 銅器 為祭祀用的酒器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CC BY 4.0) 酒,這種能溝通人我、協暢眾神的好東西,傳說是杜康或儀狄所造。 但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即有灰陶尊、白陶豆、黑陶杯等酒器,足證我國飲酒文化之早,遠在夏朝儀狄以前。 《禮記》載堯時有酒尊稱為「泰」,亦可證明堯時已流行飲酒。後世依托於神農氏的《神農本草》,敘酒之性與味頗詳;依托於黃帝之《黃帝內經》,論酒之藥用功能也極廣。其書雖未必即為神農黃帝時作,但飲酒成風當不晚於神農黃帝之世。 飲酒既久,酒種遂多,周時已有酎、醪、醇、醴、醑、醹等。但基本上是釀造酒,以穀稷及蔬果製酒。這跟西方盛行葡萄酒的情況是一樣的。 直到金元之間,才因道士煉丹,無意中發現了蒸餾酒的製造法,而最重要的產品就是高粱酒(有些學者以為這種技術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不確。他們找了很多證據,卻缺乏基本常識:伊斯蘭教是禁止飲酒、賭博、拜像、求簽的,認為那都是穢行、是惡魔的行為,見《古蘭經》筵席章90–91節。因此不可能去發展造酒術)。 蒸餾出來的高粱酒,飲之確實令人飄飄然若登仙境,以致風靡宇內,成為中國酒的標志之一。後來蒸餾製酒法,與中國的造紙、繅絲、印刷術一樣,傳遍世界。某些其他國家地區也能據此法製出很好的白酒來,但高粱酒仍推中國獨步。 在我國,高粱酒也是最普遍的酒種。某些酒僅限於局部地域,如江浙的紹興酒,並不行於北方。高粱則南有貴州茅台、西南有四川瀘州五糧液等、北有北京二鍋頭、西有新疆伊犁特曲,但凡名酒,幾乎都屬高粱系統或以高粱為主。 酒本與地氣、民情、飲食菜餚相結合,此一現象,並不偶然,其中當然是有許多道理可供探究的。 臺灣金門高粱酒廠,始建於一九五八年,距今歷史並不長,但酒名遠播,盛譽久昭。先是流行於軍旅中,後則廣受民間歡迎。 然而,好酒只知拿來喝,不知酒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飲酒也須有文化,畢竟未能得酒中真趣。因此,酒廠九十年代即與我合作,舉辦詩酒節,後來更擴大辦理高粱酒文化節,著眼於文化的提升。 辦高粱酒文化節時,我曾設計了一場開幕祭酒儀式及夜宴賓客時的迎酒神儀典。 古代其實並無獨立的祭酒典禮,因為酒本身就是禮器,人用酒醴敬神謂之禮。故什麼禮都須用酒,《周禮》曾設酒正之官,並說:「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就是這個緣故。 酒既以敬神,故亦不再祭酒(反而...

金鐘罩

圖片
  (Photo by João Santos on Unsplash ) 佛教本來是不吃素的。因是托缽乞食,人家給什麼就只能吃什麼,且佛陀認為禁欲苦行並不符合中道,因此至今南傳、藏傳、東傳日本之佛教均不強調素食。唯有傳進中國以後,才發生變化。 變化之機,一因皇帝提倡(如梁武帝下令斷酒肉、唐代下令斷屠),二因外道競爭。一些民間宗教,不殺不葷,比佛教還嚴格,佛教想跟它們搶信徒,遂只好努力朝齋素的方向走。不走也不行,因為這些宗教也都奉佛,它們都吃齋了,你佛教能不吃嗎? 這些吃齋的宗教,在明清間可謂品類眾多,族繁不及備載。如明武宗時期創立的羅教,雍正間傳入浙江,名老官齋教。素食齋戒,相信彌勒轉世,流行於福建漳州泉州等處。地方官為了禁它,還曾上疏皇帝,要求嚴禁天下人闔家吃齋。臺灣的移民大多來自漳泉,許多齋堂即是齋教的底子,只不過因他們是拜佛的,一般人也就以為他們是佛教徒了。 老官齋教以外,吃齋的還有創於雲南大理的大成教,又名大乘教;創於蘇州一帶的燃燈教,又名燈郎教;創於安徽的糍粑教,燃大蠟燭,用麻糬供佛,又名三乘會,入會稱吃水,背叛叫放水;創於河北的弘陽教,講丙午丁未有紅羊之劫,又名三陽教,後分出青陽、紅陽、白陽、混元、收元等教,或以茶葉供佛;以及在華北一帶流傳的八卦教等等,多不勝數。 它們的儀式十分近似,大抵就是吃齋、誦經、作會,教義也往往相通。像八卦教,看起來應是道門,可是不開齋,不食大五葷,忌吃生蔥生蒜,以戒殺、戒盜、戒淫、戒毀、戒欺為五戒。拜無生老母,且把孔子說成是彌勒轉世。均與羅教相近。 黃天道亦是如此。其教法本是修內丹以求長生的,但一樣奉無生老母,講燃燈古佛、釋迦佛、彌勒佛那一套。教會即齋堂,由齋公齋娘主持。 即使是狐仙傳法的聞香教,後來也發展成為清茶門教,吃齋念佛,不食蔥蒜。入教者要在眼耳口鼻等處用筷子點了,再將筷子插進瓶內供奉,作為死後到陰司去吃齋的憑證。 此中最重要的,乃是前文提及的羅教。許多民間宗教均與羅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現在臺灣的一貫道、慈惠堂等。該教乃三教合一式的佛教,強調佛旨禪味,重視《金剛經》《圓覺經》《心經》,反對淨土宗。說人要回歸真空家鄉,而非超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個教,在明清間發展迅速,影響深遠,有個關鍵的原因:它把漕運水手都牽引入了教。 所謂漕運,是指對京城的糧錢供給。 因唐代以後北方貧困,故京師補給,均須仰賴於南方。...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