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武林」標籤的文章

我得光明月,來謝蜀山情

圖片
  (Photo by  Caleb Fisher  on  Unsplash ) 近中秋矣,家人疫隔于四海;擬與學生同慶,學校又防控學生不能出,乃思如昔年中秋獨登泰山故事,自往對月。 唯玉皇頂桃花峪甫遊覽之已,故當別尋名山,恣我遊心,並度佳節也。以是遂飛成都。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來迎,宴于都江堰海棠苑。花木扶疏,泉激石潤,蓋雨後山川出雲之時。雲由岫起,山乃如城,浮於天半。

我的遊身八卦掌

圖片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 老舍的小說,只有《斷魂槍》好。 我在倫敦,還看到英國政府給他故居安上牌子,紀念。因為《五虎斷魂槍》是英文話劇。 時代改變了,所以老舍說:沙子龍的五虎斷魂槍不再示人。只夜靜人稀時,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而後,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起當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風。歎一口氣,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又微微一笑,「不傳!不傳!」 這一句,是我輩心聲。 濟南人也都聽懂了這句話,所以他們常替我熱情介紹老舍的武術老師馬永奎,說這就是沙子龍的原型。 青島人則說老舍在青島,常與鴛鴦螳螂派掌門毛麗泉切磋。2010年青島老舍故居成立時,該派又捐出老舍曾用過的兵器,放在館中做宣傳。 可是馬永奎是山東冠縣楊鴻修門下,乃查拳。老舍又自敘:「初習太極,繼以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兼及槍劍與對擊」。1930年,《學生畫報》記者陳逸飛去拜訪他,則看到他在練昆侖六合拳。抗戰後,談到武術,他卻只說太極。 就是小說,去挑戰沙子龍的孫老頭仍是查拳。故對於老舍跟鴛鴦螳螂的關係,我還有點存疑。 不過這無所謂,現今談俠說劍,都只是寄托情懷的事。故去年我在山東大學辦文學研討會時,就約了夜門馬炳銀和鴛鴦門姜周存兩先生來演練一番,替長年只生活於文學小圈圈的朋友們開一扇小窗。 那次會議後,我就去了英國。回到山東後,濟南武協王兆偉等人又來約酒談武。 王的雙手劍是于承惠所傳,現今發展不惡。但我以為可以從三個方向拓展,一是歷史:新創的劍法,有什麼文化和技藝的文化淵源可以追溯、深化? 二是旁通:明清以來之劍術,都受日本之刺激或啟發,目前復原戚繼光《辛酉刀法》、程沖斗《單刀法選》、吳殳《手臂錄》及苗刀的團體很多,包括刀劍作坊、韓國人,都應該去聯繫、交流。 三是參考:戚繼光刀法得自倭寇身上的古劍術傳本《陰流之目錄》。現在這些古劍法多還存在,我《武藝叢談》即介紹了幾十個門派。但書出了二十年,大家仍不懂得參考,甚是可惜。 四是格鬥:中國劍法分禮劍、道劍、戰劍幾大體系。禮劍本於禮樂教化、道劍用以修真成仙、戰劍出於戰場,作用和技藝都不一樣。雙手劍是戰劍,要發展,就不能止於演練,必須發展格鬥,並與世界劍術格鬥相結合。 目前的全甲格鬥比賽(Full Contact Fighting in Armor),俗稱Buhurt,在古德語中專門指披掛盔甲進...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林保淳先生 轉貼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附讀後感一詩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