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0的文章

從理解雲篆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人

圖片
雲篆,又稱天文、丹書、赤書、玉字、真文、靈文、符字等等,為篆字之一體。可惜後世書家已不能寫之,故只將它當成一種情調、意象式的詞彙,概括地指美好的書法。我近年才常寫來展示。 一、篆書是一大體系 篆字乃一大體系。雖若與隸、楷、行、草分為一體,而實乃上古文字之總名,故清《乾隆御制三十二體篆書盛京賦》將鳥蟲書龜書等等與雲篆同歸於篆體。在甲骨文未發現前,書家之基本認識皆是如此。 許慎《說文解字.敘》曾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 — 這八體中,除隸書外,都屬於篆書這一體系。 1.大篆:相傳是周宣王時太史籀寫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據《說文》段注,則含古文在內。 2.小​​篆:即秦朝李斯、趙高、胡母敬據大篆而省改,分別寫成《倉頡》《爰歷》《博學》篇。又名秦篆。 3.刻符:是刻在符節上的字體。 4.蟲書:是寫在旗幟或符節上的字體。有的像鳥有的像蟲。《說文解字.敘》:「鳥蟲書,所以書幡信(符節之類)也。」段注:「鳥蟲書,謂其或像鳥,或像蟲,鳥亦稱羽蟲也。」春秋時已有此種文字,多用於兵器。漢代瓦當、印章中亦有發現。常以錯金形式出現,亦稱鳥篆,筆畫作鳥形,即文字與鳥形融為一體,或在字旁與字的上下附加鳥形作裝飾,如越王勾踐劍銘、越王州勾劍銘。漢代禮器、漢印,乃至唐代碑額上仍可見。 鳥書、蟲書各有特色。蟲書筆畫故作蜿蜒盤曲之狀,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長腳下垂,猶如蟲類身體之彎曲。春秋晚期楚王子午鼎銘、吳王子於戈銘即是蟲書。蟲書不僅見於容器,兵器,亦見於戰國古璽及兩漢銅器、印章、瓦當。鳥書與蟲書都是以篆書為基礎演變而成的一種美術字體。郭沫若認為鳥蟲書是「於審美意識之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周代彝銘進化觀〉)。詳細情況,可見容庚〈鳥書考〉(《中山大學學報》1964年1期)、馬國權〈鳥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0輯)、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使用範圍包括了南半個中國。 新莽時兩者合稱為鳥蟲書。《說文》云:「及亡新居攝,時有六書,其六曰鳥蟲書。」

神仙教導王羲之

圖片
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 / CC BY 4.0 漢代是文字體系空前強化的時代。原因很多,一是「周文」主要顯現在禮與樂,然而周末大亂,禮崩樂壞,「文」只顯於文字。從前士君子「無故不去琴瑟」,音樂是基本人文素養。現在卻只讀書識字,音樂成為某些人的特殊技藝,且地位下降,淪為工技。文人只需舞文弄墨。 其次是秦朝焚書坑儒,造成漢初大規模收求遺書,網羅文獻,予以校刊、抄補、考訂、訓詁、詮釋的風氣及時代需求。事實上,這也建立了一套新的讀書和做學問方法,一切環繞著文字展開。 因此,政府基本延續秦朝的文字政策,而更予強化。 人民受教育,最重,或甚至是唯重書法,且與國家用人制度相結合。 當時「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的基本識字標準是難以想像的。 九千字,是什麼規模?《說文解字》整本書才不過9353字,現在大陸的《新華字典》收單字(包括異體字、繁體字在內)也只11100個左右,常用字則不過3500字而已。可以說,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博士、大學教授能達到漢朝普通政府吏員的識字水平。

《紅樓夢》原本一身香艷

圖片
Photo by  Manos Gkikas  on  Unsplash 近日我在國家博物館講「《紅樓夢》與儒道佛」時提到:紅學,一陷於作者之爭,遂至離題去找曹雪芹,變成了曹學;二陷於版本之爭,竟腰斬後四十回、迷信脂硯齋。今後則應提倡「讀小說,並讀小說之讀法」,看能不能讀出甚麼人生道理來。 本文是這個說法的一點補充。 讀小說之方法本來就很多,但過去不甚注意,故把《紅樓夢》說僵了。 像那天我介紹過的《增評補像全圖金玉緣》,收了護花主人(王希廉)、大某山民(姚燮)、太平閒人(張新之)等人之評,在清朝其實影響就很大。只因它由「此書其實乃闡揚儒家倫理價值之作」這個角度去替《紅樓夢》爭地位,故不被今人重視。 而這樣的本子,內容亦甚複雜,並不能以「儒門禮教」一語概括,所以還得再做挖掘。 其中尤其是護花主人王希廉,既以護花為名,當然就頗有憐香惜玉之態,故其評論也被收入《香艷叢書》中。

命運在烏有之路駕馭萬有

圖片
Photo by  Rafael Garcin  on   Unsplash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在雲南旅行時,聽到楚雄某些彝族學者的論點,說彝族乃發源於楚雄一帶,新出土的元謀原人及彝族十月太陽曆均可證明此一文明發軔之早。其後這個擁有黑虎圖騰與太陽曆的民族向西北遷徙,有進入巴蜀乃至康藏的,成為川康氐羌或藏人。再往北,則成為陜甘羌族。向東北方走的,就逐漸擴及黃淮平原,再經東北,跨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大地。 換言之,彝族幾乎可說是亞洲美洲的文明之源。我國古代的《易經》《老子》《楚辭》中均可找到不少證據。 對於這類以自我一族為世界文明中心的論調,我當然是啞然失笑的。但仔細一想,就赫然發現:這個大遷徙的想像,其實正是我們對於人類文明的基本解釋。 例如清朝末年時流行的中國人種及文明西來說,就曾經影響深巨。 著名學者蘇雪林,花了數百萬字,想證明《楚辭》所顯示的乃是巴比倫的神系與世界觀。其他學者論證墨子應是非洲黑人或印度婆羅門。古代中國的星宿、太歲名稱,亦有不少考證,說它們源於這源於那。台灣的畢長樸先生則倡言一種中國人種北來說。此外,人類學界對於人類文明也有起於非洲北端,再逐漸擴散全球,和起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等各式主張。彝族學者所主張的,便屬此類說法之一。 反對此類文明一元論的,輒主張文明多元論:各洲各有人種、各有文明,各升各火,各因各果。 雖然如此,文明多元論者亦不認為文明源生於某地之後,即定居於該地,無遷徙無交流。只不過他們通常採取區域擴散的講法,不似文明一元論者講得那麼恢張,老是做縱橫幾十萬里的大規模遷徙論。 古代文明間的遷移與交流,到底該恢張點說,還是謹慎點講,很難論定,因為誰也不能斷言古代人類不是像候鳥般往來遷徙的。一隻伶俜燕雁,尚且每年不辭勞苦,度越萬里,飛洋過海,何況是人? 若說燕雁為何總要如此不憚煩,誰也說不出。避寒嘛,自有別的辦法,何苦如斯跋涉?海上風波、雲中羅網,其中之凶險,實更甚於寒冷。因此,這或者只能說是物性本能。 就像某些動物,一旦出生,就開始遠遊;待生育期再千方百計旅行返回原生地產育,或臨死時再回來。一生就在這一來一往的長途跋涉中度過了。 若問這樣的生命到底意義何在?也沒人答得出來,生物的本能,就蘊含著屬於它最本質的奧秘。似乎動物之不同於植物,就在於它要徙旅要遷移,否則它就乾脆生為植物了。 講這麼多,我要說的是:人的物性本質或本能就是要遷旅行遊的,人類的文

客家人已逐步去客家化

圖片
該圖片由 0426xgds 在 Pixabay 上發布 客家人,是我們社會中很大的一個群體,但其存在卻是個謎。不是說他們本身是謎,而是關於他們是什麼族、為何群居於現在的分布地,學界眾說紛紜,把人搞暈了。 一、 清朝末年以前,談到客家之族屬,或曰是犵人,或謂乃古越族之後。

獨立學術共和聯邦:《龔鵬程國際學刊》徵稿

圖片
《周易.兌卦》說兌是「君子以朋友講習」。《文心雕龍》由此體會到「論說」這種文體即出自《論語》。《論語》確實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我服膺此義,樂此不疲。

漢學是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學問?百度你錯了

圖片
該圖片由 Miguel Á. Padriñán 在 Pixabay 上發布 漢學,你若去查百度,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外國學者研究中國的學問。」 這說法是錯的。百度本來就多有錯誤,這只是其中之一。 其實,漢學有內外兩義。

儒學沒有普世價值

圖片
該圖片由 Janine Bolon 在 Pixabay 上發布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國人很喜歡說儒學具有普世的價值。 這有兩個不同的角度或脈絡。一是西方人開始承認儒學不僅是東方的智慧,對西方人也有其意義,具有普世性與基督教倫理有相似和相合之處。 二是因現代化及資本主義之發展已越來越顯露了它們的危機,使得社會風氣敗壞,貪婪嗜利,物慾橫流,人心越來越迷惘不快樂。因此令人想到儒學的價值覺得儒家原先講的仁愛、忠恕、誠信、克己復禮,對現今社會任何人也都還具有意義,有普遍的價值。儒家所主張的「天人合一」,生態觀,更可對治西方之弊,應予發揚。

沒有博通,何以專精?

圖片
該圖片由 PublicDomainPictures 在 Pixabay 上發布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喜歡拉小提琴,常表演。漸漸,小提琴變成了他的符號之一。還有人寫《愛因斯坦小提琴失竊案》之類小說,開他玩笑。 許多科學家都這樣。量子論的開創者馬克斯.普朗克擅長鋼琴和手風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海森堡四歲開始讀樂譜,想做音樂家;醫學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則擅長口琴;化學獎得主弗朗西斯.阿諾德獲獎演講還說過「生命密碼就像貝多芬的交響曲一樣複雜、美麗,我們卻不知道如何書寫」這樣的名言。

這個時代就像一條巨大的靜脈曲張

圖片
Photo by Benjamin Rascoe on Unsplash Robert A. Dahl有本書,名為《革命以後?》這個問號,用在這個時代,可能特具意義,因為我們都活在此一問號的巨大陰影底下。 一、歐美的示範 無論近代歷次革命的解釋如何,推動革命的烈士們,確實曾在心中構思了一幅莊嚴燦爛的圖像。這個圖像,就是歐洲。

明代小說的現代藝術性:人人都是小說家

圖片
Marcel Duchamp, 1917, Fountain, photograph by Alfred Stieglitz / Public domain 現代藝術家,例如將簽名的小便池當做一件正式作品、又在蒙娜麗莎的圖像上添了鬍子而在現代美術史上聲名大噪的杜尚(Marcel Duchamp),在1957年說道:「藝術不再是一種由藝術家獨立完成的創意行為,相反的,觀者藉由解讀作品的內在意涵、而讓作品與外在世界有了聯繫,也因此將個人的想法貢獻給了這件作品。」 德國觀念藝術家博伊斯(Joseph Beuys)也在1970年提出了「大家都是藝術家」(everyone is an artist)的觀念,將觀眾的參與視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中國詮釋學之門

圖片
Photo by Paweł Czerwiński on Unsplash 端午節又快到了(編按:本文原發表於6月21日)。每年這個時節,屈原和《楚辭》的問題一定也會被翻出來談。屈原真有其人嗎?端午節是為了驅除瘟疫還是追悼屈原? 我小學五年級時,去同學家玩。其父方著一書,力駁胡適,因為胡適居然懷疑屈原,很令他憤慨。我附和其說,加碼痛罵胡適。他大感知己,特送了一冊請我「指正」。

龔鵬程先生著作編年

圖片
( Photo by  Simone Hutsch  on  Unsplash  ) 一、這是一個龔先生著作的精簡版。 因為先生著作太多,本編注重編年,故只錄該年初版首發者,用以呈現先生寫作的歷程。 其後各種再版、改版、修訂、增補版,數量繁多。 雖版本意義重大,內容也各有不同,但都暫緩列入。 二、著作以種序號,該年出版一種為一號。 一書可能有若干冊,但只算一號。 例如《唐代思潮》有上下冊、《中華續道藏初輯》有二十冊,《大陸旅台同鄉會文獻》及資料庫甚至高達6億字,但都只算一號。 先生主編叢書、叢刊、雜誌、月刊,也都只放在開始做這一年,只算一號,否則就太多太龐雜了。 三、先生行教四方,著作散在兩岸,查考不易。 此編粗為撿拾,遺漏將來再補,也請讀者諸君惠賜線索。 四、本編由賈勤製作、江龍平增補。 1. 1979 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 2. 1979 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 3. 1980 採採流水:古典小品文選析注 4. 1981 西遊記(與黃慶萱、林明峪合作改寫) 5. 1982 重樓飛雪:詞選釋賞析 6. 1982 千古詩心:東坡詩賞析 7. 1982 讀詩隅記 8. 1982 宜蘭張氏族譜(與申慶璧、白惇仁、唐羽合纂) 9. 1983 江西詩社宗派研究 10. 1984 歷史中的一盞燈 11. 1984 少年游 12. 1984 國文天地月刊,總編 13. 1984 中國小說史論叢(與張火慶合著) 14. 1985 淡水鎮志(與申慶璧、白惇仁合纂) 15. 1985 文學散步 16. 1986 思想與文化 17. 1986 文學與美學 18. 1986 詩史本色與妙悟 19. 1986 經典叢刊,主編 20. 1986 劉熙載藝概釋解 21. 1987 大俠 22. 1987 我們都是稻草人 23. 1987 書目季刊,主編 24. 1988 文化、文學與美學 25. 1988 國史鏡原,主編(上、下) 26. 1988 花蓮縣誌(與申慶璧、白惇仁合纂) 27. 1989 傳統、現代、未來:五四后文化的省思 28. 1989 現代與反現代 29. 1990 文學批評的視野 30. 1990 俠骨柔情 31. 1990 文章華國 32. 1991 豪賭族 33. 1991 時代邊緣之聲 34. 1991 道教新論 35. 1991 菜根譚導讀 36. 1995 

我玩過《西遊記》,留神!

圖片
zhanyoun  / CC BY-SA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 年輕人都愛寫小說。我先是編故事自己玩,上大學後又參與了電影製作。 為了兼顧政治正確和市場,先拍《廖添丁》,講台灣鄉野傳奇。我寫的片頭題名,掛滿大街小巷。 接著又找柯俊雄、楊麗花兩位天王巨星拍《林投姐》。尤其楊麗花向來反串歌仔戲小生,這次恢復女兒身演台灣鄉野傳奇版的「王魁負桂英」,很令人好奇。

幫派更喜歡自己管理傳奇

圖片
Photo by Anthony Rampersad on Unsplash 好久沒聽到洪門正式發聲了,空谷足音,不禁令人懷想起當年南方會黨的種種。因簡述其結構脈絡,以供時賢理解這種「化外之民」的社會。 (一)會黨 華人在南洋成立的一些會館如常與私會黨活動有關,一些會館領導人也是私會黨領袖。一般認為東南亞最早的天地會組織是1777年廣東移民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的「蘭芳公司」。而那就是一個國家,所以又稱蘭芳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龔鵬程全球演講(新加坡站):

丹訣直指,月照西江

龔鵬程談軍師:在我與非我的結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