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先生為《四庫全書》茶典題序
清修《四庫全書》譜錄飲饌之屬,於茶,僅收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蔡襄《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熊蕃《北苑貢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陸廷燦《續茶經》八種。
夫茶飲始于神農,其後風行九州,歷代茶譜茶笈凡百數十種,而甄錄於《四庫》者,不過爾爾,何其廉也?然一代鴻編,但撮英華。斯所謂經、斯所謂典,何必陳陳相因、細大不捐哉?茶書雖多,即此已足。觀瀾索源、揣本探末,茶藝大要,具於是矣。
考茶出於南國,而飲非南人所獨。水厄酪奴之對,一時口談而已。其實《爾雅》早經著錄,晏嬰或云飲之,則春秋戰國當已通行,巴蜀荊揚吳越間尤盛耳。
厥後南風北漸,入唐而茶席茶寮遍地矣。《封演聞見記》云:「自鄒齊滄隸漸到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遠近,投錢取飲。」唐史則載:常魯使西蕃,烹茶帳中。蕃人問何為者?魯曰:滌煩療濁,所謂茶也。蕃人曰:我此亦有。命取以出,指曰此壽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可見蕃漢同風已久。
嗣後茶馬互市,貿易愈廣。西極流沙,南渡重洋,為世界第一飲品矣。
傳播既廣,飲法自異,各因風土人情。故陸羽《茶經》已云「飲分觕茶、散茶、末茶、茶餅茶者,乃煮乃熬乃煬乃舂,持予瓶釜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種種不同。
今之言茶者,或以觕茶、散茶、末茶、餅茶、煮茶、熬茶、舂茶、泡茶分隸不同時代,以說流變,誤地理為時序。
或獨沽一味,風雅自鳴。不知滋味本於土宜、甘醎調諸時尚,茶葉蹁躚,周濟唇吻,初無定格也。
況夫石花散芽、紫筍神泉,物性或殊,水理非同,制茶供飲,豈可一律?語稱異量之美,人貴博通之趣,飲茶之道,可以養德,君子處之可入道矣。
且夫神農以來,頗以茶為藥。謂其消滯釋壅、調神和內、少眠弗懈、利水通津,故仙家以之煉養,佛氏以之祛魔,漱芳味清,用資精進,而常民亦輒以代益湯劑。斯雖與文人高士徒矜清韻者異致,然禪趣仙風,適足翼扶文氣、翊贊詩畫,烏可以小覷哉?
至於茶稅茶貢,事涉國政。唐德宗時始徵茶稅,以迄於今。茶馬之市,則回紇常驅名馬市茶而歸。後亦相沿成俗,以應吐蕃契丹蒙古各處之需,甚且海舶通市于波斯天竺歐羅巴。故茶者,內為國庫所關,外為安危所繫。
貢茶自周已有,《華陽國志》稱「武王伐紂,蜀中納茶為貢」者是也。後亦因之,至唐乃成定制。或于茶區定額納貢,或設「貢茶院」專事造作,宋《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清陸廷燦《續茶經》附「茶法」篇等,所記即其裔類也,關係非細。品茗者,幸勿忽諸。
夫茶葉,物類之微小者焉,然其道、藝、理、法在在可觀。於茲所述,但舉其要。聊為喤引而已,古人論之審矣,觀此茶典可盡得之,故不贅陳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