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WrN2sAH5XQKYyEAGSQoPDa5FKVzpLmjkt24hDwBpboV3TBVSMskT9bTkKqdNHft8l&id=100000333109172 【轉貼】 這是前佛光大學校長、老友龔鵬程的近作,寫得極好,蒙其首肯,取來分享。 附讀後感一詩,聊寄感慨。 錚錚俠骨向誰誇?大笑痴狂等井蛙。劍氣簫心今不在,忍聽枯樹噪昏鴉。 龔鵬程〈江湖俠骨已無多〉 劇烈的變遷社會中,知識份子常表現為俠。 例如漢代末期,社會與文化都面臨著劇烈的變動,士風便往往表現為俠行,《廿二史劄記》卷五就指出:「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贏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其後貫高、田叔、朱家、郭解輩,徇人刻己,然諾不欺,以立名節。馴至東漢,其風益盛。舉世以此相尚,故國家緩急之際,尚有可恃以扶拄傾危。」 但這一時代的俠,畢竟只是消極的抗議者,只能以比一般人更刻苦、更艱難的方式,去顯示俠行的可貴。卻不能積極地剷除社會的不義,以超越社會體制、打倒規範的行動,「絕出流輩」。 這是由於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還不嚴重、文化變遷還不劇烈,晚清就不同了。 晚清社會是文恬武嬉、官貪民刁的時代,知識份子自覺對時代有責任,所以也就更嚮往正義之實現,也更期待英雄,或自己願意成為拯救時代的英雄。 對於各種現存的社會體制,更是力予批判,意欲「沖抉網羅」,以獲得個體的自由和群體的解放。 在這種存在的基礎上,他們的性格往往就傾向于俠。如龔定庵說「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雲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湧,江湖俠骨已無多」。 他不但自認為俠,也以俠客視陶淵明哩! 深受定庵影響的新民叢報及革命黨人,更常以俠士精神為號召,如《秋瑾號鑒湖女俠、吳樾號孟俠,章太炎寫《儒俠篇》,他的弟子黃侃也寫過一篇《釋俠》,他們均提倡復仇,讚揚俠以武犯禁。 俠與儒是不一樣的兩種人,兩種生命形態。儒者之學為己,俠客之行為人;儒者沉潛內斂,俠士激昂跳脫;儒者循義,俠則行多不軌于正義。 但儒家學問中也有激昂抗烈的一面,如《儒行》所記載者,剛毅之行、勇決之操,即近于俠客。 在晚清這個困蹇晦暗的時代,章太炎等人便特別把儒家這一面抉發出來,希望能夠儒兼俠,替時代開拓一個新的局面。 這種作為,...
龔博士鈞鑒:
回覆刪除這三年來我們致力於程兆熊先生著作的重新出版,並於2022年由台灣文化部補助下主辦了十場講座,並開辦了一場微型的程兆熊先生思想學術研討會,期間皆邀請到程先生昔日學生共同參與,包括中興大學園藝系的協辦。
今時,在中華出版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們集結了中興大學園藝系、文化大學哲學系、中央大學中文系及嘉義大學中文系的共同合辦,將於明年(2024)五月間舉辦「第一屆程兆熊先生思想學術研討會--程兆熊先生逝世廿二周年紀念」。
因末學曾於您2004年年於中央日報副刊發表〈雄秀〉一文中提及「當代論園冶,則推程兆熊先生」,故冒昧地想邀請您為研討會做專題演講,若得您首肯,將為研討會增添極大光彩。如若您又願以您的專業為文發表,更是令研討會蓬蓽生輝,真誠地期待您的支持!
祈安
末學
李惠君 敬上 E-mail:leehui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