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罩

(Photo by João Santos on Unsplash ) 佛教本來是不吃素的。因是托缽乞食,人家給什麼就只能吃什麼,且佛陀認為禁欲苦行並不符合中道,因此至今南傳、藏傳、東傳日本之佛教均不強調素食。唯有傳進中國以後,才發生變化。 變化之機,一因皇帝提倡(如梁武帝下令斷酒肉、唐代下令斷屠),二因外道競爭。一些民間宗教,不殺不葷,比佛教還嚴格,佛教想跟它們搶信徒,遂只好努力朝齋素的方向走。不走也不行,因為這些宗教也都奉佛,它們都吃齋了,你佛教能不吃嗎? 這些吃齋的宗教,在明清間可謂品類眾多,族繁不及備載。如明武宗時期創立的羅教,雍正間傳入浙江,名老官齋教。素食齋戒,相信彌勒轉世,流行於福建漳州泉州等處。地方官為了禁它,還曾上疏皇帝,要求嚴禁天下人闔家吃齋。臺灣的移民大多來自漳泉,許多齋堂即是齋教的底子,只不過因他們是拜佛的,一般人也就以為他們是佛教徒了。 老官齋教以外,吃齋的還有創於雲南大理的大成教,又名大乘教;創於蘇州一帶的燃燈教,又名燈郎教;創於安徽的糍粑教,燃大蠟燭,用麻糬供佛,又名三乘會,入會稱吃水,背叛叫放水;創於河北的弘陽教,講丙午丁未有紅羊之劫,又名三陽教,後分出青陽、紅陽、白陽、混元、收元等教,或以茶葉供佛;以及在華北一帶流傳的八卦教等等,多不勝數。 它們的儀式十分近似,大抵就是吃齋、誦經、作會,教義也往往相通。像八卦教,看起來應是道門,可是不開齋,不食大五葷,忌吃生蔥生蒜,以戒殺、戒盜、戒淫、戒毀、戒欺為五戒。拜無生老母,且把孔子說成是彌勒轉世。均與羅教相近。 黃天道亦是如此。其教法本是修內丹以求長生的,但一樣奉無生老母,講燃燈古佛、釋迦佛、彌勒佛那一套。教會即齋堂,由齋公齋娘主持。 即使是狐仙傳法的聞香教,後來也發展成為清茶門教,吃齋念佛,不食蔥蒜。入教者要在眼耳口鼻等處用筷子點了,再將筷子插進瓶內供奉,作為死後到陰司去吃齋的憑證。 此中最重要的,乃是前文提及的羅教。許多民間宗教均與羅教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現在臺灣的一貫道、慈惠堂等。該教乃三教合一式的佛教,強調佛旨禪味,重視《金剛經》《圓覺經》《心經》,反對淨土宗。說人要回歸真空家鄉,而非超渡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個教,在明清間發展迅速,影響深遠,有個關鍵的原因:它把漕運水手都牽引入了教。 所謂漕運,是指對京城的糧錢供給。 因唐代以後北方貧困,故京師補給,均須仰賴於南方。...